大江评球|以足球之名,让城市的心跳更猛烈!
文/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志刚
“赣超”首轮鸣哨收兵,城市心跳依然猛烈。
7月12日的揭幕战南昌主场被景德镇0:0逼平;在7月13日的比赛中,新余打入本届“赣超”第一球,1:0力克吉安;其他场次,赣州3:1击败萍乡,上饶0:0鹰潭,抚州0:0宜春。
尽管第一轮进球不多,但各支队伍都全力以赴,无论是精彩的传球、激烈的拼抢,还是顽强的防守,哪怕场上抽筋频发,依然让人感受到了江西足球的活力与希望。
在南昌八一体育场上演的揭幕战,红色人潮翻涌,战鼓擂动如雷。终场长哨响起,看台上14521名球迷的呐喊却未停息——他们挥舞“英雄红”与“青花蓝”的旗帜,用手机灯光汇成星河,齐声拉歌,以球之名,为城而战”的宣言照亮了夜空。
一场未进球的揭幕战,为何能点燃磅礴的热情?答案或许正在于:足球不只是胜负的游戏,它是城市心跳的共振,是乡土情怀的载体,更是草根英雄即将破茧的历史性一幕。
当足球与地域相遇,绿茵场成为城市新名片。
“赣超”的野心,远不止于竞技。揭幕战现场,“豚宝”(南昌江豚IP)与观众热情互动,,将地域文化符号嵌入赛事血脉。而场外,“看球+游江西”的文旅融合模式已悄然铺开。宜春市宣布,凭“赣超”球票可免明月山景区门票;樟树市同步策划“赣超夜市”,在球场外摆起药都非遗展演与采茶戏舞台;九江、景德镇等城市更将浔阳楼、陶溪川等景点纳入“赛事打卡路线”,让球迷因一场球爱上一座城。
当足球撬动餐饮、住宿、交通消费,当业余球员成为家乡代言人,“赣超”正以66场比赛为支点,试图激活全省250亿元体育消费市场的巨大潜能。
万事开头难,揭幕战的平局,首轮的相对平淡,恰是江西足球破冰启程的隐喻。
这是草根基因的舞台。参赛球员平均年龄23岁,44名宜春队员中21人竟是高中生;南昌队的厨师、景德镇的的哥、赣州的教师……这些“非职业”身份,恰是“赣超”“杜绝雇佣兵,扎根本土”的坚守。江西的足球基础仍显薄弱,但1600所中小学足球课程、2万注册青少年球员的数据,已为“金字塔”埋下基石。
这是体制突围的尝试。“赣超”的全称是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其前身为已连续多年举办的江西省足球超级联赛,这一次加入“城市”二字,主题口号定为“以球之名,为城而战”,突出城市荣誉感,让球队在自己的城市里比赛,让球迷在自己的城市里观赛。同时通过城市间的精彩角逐,让足球成为传播城市文化、弘扬体育精神、促进体育消费的载体,打造“体育+城市”融合发展的新型联赛范式。
风物长宜放眼量,星火燎原的未竟征程已然上路。
尽管首战暴露出年轻球员经验不足、临门一脚欠缺等问题,但南昌球迷高喊“第二场加油”的瞬间,证明热血已开始沸腾。第一轮球迷观赛火爆仅是序曲。未来100天,南北赛区11座城市还有61场较量,将把战火从南昌八一体育场烧向赣州古城、庐山脚下、瓷都窑火……燃遍赣鄱大地。
职业化的曙光已在地平线升起,多支球队已与高校、青训基地共建梯队,计划对接中冠、中乙联赛。女足U16挺进全运会决赛的突破,更让江西看到“从草根到职业”的可能。正如业内人士预言:“赣超要成为江西足球的职业孵化器”。
足球的本质,是让平凡人成为英雄。
当景德镇门将飞身扑出南昌队的必进球,当学生军抽筋倒地仍咬牙坚持,当球迷牵着孩子的手在退场时唱起助威歌——这些瞬间诠释了我们热爱足球的根源:它让籍籍无名的普通人化身城市英雄,让胜负之外的温情与坚韧照亮现实。
江西仍在路上,“赣超”刚刚上路,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培育职业苗圃,更在于让每个江西人相信,这片红土地上,终将长出属于自己的足球森林,还有昂扬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