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乡土中国!三个婺源农民用镜头唤醒千万网友“乡愁”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陈若薇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余燕报道:打开网络达人“桃溪兄弟”的抖音号,网友可以沉浸式体验——在清澈的小溪摸鱼、在田里挖莲藕、在瀑布前吃野菜火锅……这些生动鲜活的劳动场景、四季流转的农家美食,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呈现,唤起千万网友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
“桃溪兄弟”是谁、为什么能火出圈、新农人能带来什么……8月8日,记者慕名来到婺源县中云镇桃溪村,探寻“桃溪兄弟”的出圈密码。
“桃溪兄弟”是谁?
“桃溪兄弟”,三个在婺源土生土长的农民——1990年出生的何梦萧,1984年出生的吴一平,1983年出生的张根树。吴和张是一个村子长大的发小,何是吴的妹夫,隔壁村人。
在决定组团进军自媒体(“三农”领域)赛道之前,三人的生活简单而平淡。吴一平会油漆手艺,平时包点小工程;张根树性格稳重,沉默寡言,务农之外也干点手艺活;何梦萧从小爱看电视电影,脑子活络,爱琢磨事,曾在义乌从事电商领域的相关工作。
身处“中国最美乡村”,感受自媒体创业的蓬勃热潮,2024年3月,三人商量“开个自媒体账号”,把山野美食和秀美乡村推荐给更多网友。
“刚开始,我们没有想得这么远,也不敢奢望粉丝量、作品播放量能到百万千万级别,只想着坚持两三年,全力去做点事。”“桃溪兄弟”异口同声地说。
刚起号时,没有分镜脚本、没有灯光图纸,一台旧相机就是全部设备。何梦萧担任导演和摄像,人称“何导”;吴一平主打美食内容的策划,兼出镜,艺名“一哥”;张根树虽然话不多,但动手能力很强,负责出镜并联合制作美食,艺名“中哥”……就这样,“桃溪兄弟”开始用质朴的镜头、真实的体验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走上了自媒体创业之路。
没有收音设备,“桃溪兄弟”先用手机录音,后期剪辑时再一帧帧同步音轨,一条视频往往要处理几十甚至上百条音轨。
想要拍出电影质感,但没有滑轨运镜怎么办?看到院子里干农活用的铁皮车,“桃溪兄弟”灵机一动,将其改装成简易滑轨。虽然简陋,但通过反复调试,成功实现了平稳运镜,为视频增添专业感。
2024年4月22日,“桃溪兄弟”发布了第一条作品——挖春笋。文案是这么写的:一声惊雷破土而出,每一口都是春天的味道。
为什么能火出圈?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句话,用在“桃溪兄弟”的创业故事上,再合适不过。
翻看他们的早期作品不难发现,不管内容创作还是拍摄手法,与同类产品相差无几,竞争力有待提升。在之后的近8个月时间里,视频流量并未出现明显起色。
“说实话,那段时间,我们挺焦虑的。”何梦萧坦诚地说,为了快速吸粉,创业初期保持两天一更的频率,往往是前一天拍摄、剪辑到次日凌晨4点,上午10点又出发,开始新的一天工作,循环反复,疲惫不堪。好在家人都非常支持,帮助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冬天外出拍摄水下或者田野的劳作镜头,拍完后十个手指都冻得通红;炎炎夏日,在铁锅前长时间拍摄,全身衣服没有干过,拍完发现满腿都被烫起了水泡;在野外劳作,皮肤过敏、脚底划破等都是常态……说起创业的艰辛,吴一平不禁湿了眼眶。
如何出圈?怎么才能推出爆款作品?
反复讨论、多次复盘后,“桃溪兄弟”明确,赛道没问题,方向是对的,但呈现形式和镜头语言,急需改变。于是,他们开始调整内容形式,弱化故事情节,将镜头对准人与自然的独特联系。
水中摸螺蛳、河边捡鸭蛋、山上摘野果……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是60后、70后的集体童年回忆;而源自山水之间的土味美食,更是都市上班族的“电子榨菜”。
正是瞄准了这一点,“桃溪兄弟”的作品,在道具运用上,多选取土灶台、竹筒碗、捕鱼笼、蓑衣、斗笠、竹排等具有浓厚乡土味的器物;在选景定位上,寻找层层叠叠的茶园、粉墙黛瓦的古村、蜿蜒错落的梯田花海以及独具特色的篁岭晒秋等标志性景观……他们将婺源的烟火气与诗意巧妙融合,镜头下的每一帧画面,都宛如精心绘制的田园画卷。这一转变抓住了现代人的内心需求,作品被平台认定为精品内容,一举进入抖音精选。
2024年12月13日,“桃溪兄弟”推出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条千万级播放量作品:“蕨根粉制作”视频,抖音平台播放量直接突破1500万次,点赞量突破17万次。
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桃溪兄弟”添置了补光灯、收音麦、脚架、无人机以及水下相机等设备,开始在作品中融入更多视觉元素。例如,在一些视频中加入航拍镜头,展现婺源的秀美山水;运用慢镜头展现劳作瞬间,强化内容的视觉冲击力。
每期视频播发后,“桃溪兄弟”会结合播放量、完播率、点赞量、评论数和转发数等数据,复盘作品的传播效果,并通过与往期爆款视频的对比,不断调整内容结构,尝试通过缩短前奏、前置精彩内容等方式,迅速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要增强粉丝黏性,评论区运营也十分重要。为了让粉丝有参与感,他们会在评论区积极回复粉丝提问,并在内容创作中有意识地预留“互动点”。如在拍摄制作野菜时,在视频中提问:“谁能说出我们还没吃过的野菜”“徒手挖河蚌的快乐谁懂”,这些细节不仅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还能推动他们在评论区留言分享,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账号“桃溪兄弟”在竞争激烈的新媒体领域脱颖而出。一组数据可以佐证:今年春节之后推出的38个视频,每一个播放量都破千万次;开号以来的161个作品,平均播放量3000多万次,最高达1.2亿次。
今年6月27日,“桃溪兄弟”去上海,捧回了抖音平台颁发的“200万粉丝成就纪念奖”。这是属于这群新农人的高光时刻。
新农人能带来什么?
在“桃溪兄弟”的镜头里,网友们可以欣赏到:春天里新奇美艳的野花羹、夏季里清溪里灵动的活鱼、秋天里山间不知名的野果、冬天里的年味美食……“用乡村自然之美,传递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这就是“桃溪兄弟”内容创作的主旨。
不同于传统旅游宣传片的宏大叙事,“桃溪兄弟”的视频更注重人物个体和画面细节——滋滋作响的炭烤时蔬、活蹦乱跳的小鱼小虾、滑落桃枝的滴滴露珠、冒着热气的糯米仔糕……这些生动鲜活的画面,让网友直呼“治愈”,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山水之间,和剧中人一同劳作,一同接受大自然的馈赠。
“这条(视频)可能会成为一个爆款,你看,11时17分发布,半小时之内已经有3万次阅读量、2200人点赞。”8月8日,何梦萧点开抖音号上推出的最新作品《叫花鱼》,兴奋地对记者说。
随着“桃溪兄弟”在网络上的火爆出圈,不少网友专程前往婺源,按照路线探访各个古村落。如视频中出现的考水茶园、江岭油菜花海、察关古桥、段莘三眼桥、卧龙谷瀑布等独具地方特色的场景,吸引大量网友观看视频后检索“婺源”这个关键词。
粉丝经常在评论区提到晨雾朦胧的群山、粗大的古樟树等场景,“桃溪兄弟”很是“听劝”,在后续内容中增加此类元素的呈现,并尝试开发更多与观众兴趣契合的主题,进一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桃溪兄弟”逐渐成为婺源县的一张新媒体名片。作为扎根县域的优质内容生产者,“桃溪兄弟”不但展现了婺源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而且通过新媒体平台将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传递给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
团队刚成立不久,婺源县委宣传部就敏锐捕捉到“桃溪兄弟”的传播价值。县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上门与主创团队座谈,探讨如何借助新媒体力量更好地推广婺源文化,而且推动成立“婺源新媒体协会”,邀请“桃溪兄弟”分享经验,推动婺源县域传播矩阵的建立。通过定期举办创作培训和交流活动,各账号相互协作、共享资源,共同推动婺源文化的传播。
“我们将继续努力,用一个个有泥土芳香、露水鲜味的新媒体作品,记录乡土魅力、推广最美乡村。”“桃溪兄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