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龙凤桥
每当我想念家乡时,首先就想到那座小石桥;每当我回到家乡时,最先见到的也是它。
小石桥屹立在进村的神岭坳脚下,宛如村庄的一道坚实屏障。它有一个高雅的桥名——“龙凤桥”。自从爷爷牵着我的小手第一次走过这座桥,它便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成为了最雄伟、最壮观、最了不起的建筑。小时候,我常在桥下玩水,在桥上捕捉小鸟,将桥的每一处都看个够。我总想不明白:这么大的石块砌在上面,没有钢筋支撑,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呢?莫说小孩,就连如今的成年人也无不叹服。

龙凤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长24米,宽3.5米,高4.5米。桥的两头,是用石块精雕细刻而成的八仙过海图,历经300多年风雨,依然栩栩如生,令人心旷神怡。桥身弧线优美,每当风平浪静时,水上水下各映出一座小石桥,上下相接,恰好形成一个完整的圆。晶莹的小河宛如少女的皓腕,而小石桥便是手腕上那圈碧绿的玉镯。龙凤桥,真美啊!
龙凤桥极其牢固,全由片石砌筑而成。村中老人常说,当年建桥的师傅工艺精湛,心地善良,做事实在。为了建好这座桥,他甘愿自己千辛万苦少赚钱,也绝不拖欠民工一分一厘。尽管岁月流逝,建桥师高尚的品格和精湛的工艺,依然深深铭刻在家乡人的心中。每年的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家乡人总要为这位建桥师烧纸钱、祭奠亡灵,寄托全村人的哀思。
后来,我离开了故乡,告别了小石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然而,无论身处何方,小石桥永远是故乡的丰碑,是我对故乡之爱的纽带与延伸。
这座承载着乡情与历史的龙凤桥,在2010年还入围了江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名录。
如今,我回到故乡,久久伫立在龙凤桥边。星光灿烂,流水潺潺。凝望着它依然矫健的身躯,我仿佛看到:一百多年来,它负荷着祖辈的希望,包容着父辈的艰辛,也承载过我童年的欢乐。龙凤桥啊,我为您喝彩!您已光荣地完成了历史的使命,却依然青春焕发,坚韧不拔地连接着道路,伸向更远、更美、璀璨希望的未来。
(供稿:龙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