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与批评并置:美术展览的一种新形式
图1:国画《西华一上万眼空》(152cm×135cm)买鸿钧绘
图2:油画《化象成境——节日》(200cm×200cm)李江峰绘
图3:油画《人民公园的秋天》(80cm×80cm)罗 敏绘
“点画——北京画院画家作品展”日前在江西画院举行。该展览的特别之处是,28位画家和批评家的文字并置悬挂,二者展开深度对话和碰撞。这场“前所未有的集体‘点将’”中,批评家不再置身事外,而是深度介入展览现场,因而展览显得颇有新意。
买鸿钧的中国画《西华一上万眼空》(图1)与张晓凌的批评文字构成互文场域。张晓凌“游观南北、笔意纵横”的解读,在笔墨语言中寻得依据:斧劈皴塑造的山体结构与泼墨渲染的云气交融,墨色勾勒的峰峦走向与淡赭皴擦的岩层肌理,以及画面中具象山脊与抽象云涛的辩证关系,呼应了“变法图强”的历史担当和“逍遥法外”的创新精神。
李江峰的油画《化象成境——节日》(图2)与刘礼宾的评论形成视觉对读。刘礼宾“‘人化自然’的规约与‘澄明之境’的纯化”的学术判断,在画面中获得具象诠释:树冠的钴蓝扫点体现主观提炼,烟火提亮形成视觉焦点,背景的薄蓝构建空间秩序。婆娑树影与色层结构,成为文本中“意象解码”的视觉载体。
罗敏的油画《人民公园的秋天》(图3)与何桂彦的评论文本并置呈现。何桂彦“语言成为审美的踪迹”的论断直指画面特质:布面油彩厚重的笔触、类似“飞白”的痕迹、纯粹线性的表达,构成评论文本中“逸笔草草”的视觉实证。画面中草木的写意笔触与类似“拼贴”色块的交融,印证了评论所指“绘画是与自然的对话”的本质关联。
此次展览构建了一种创新的展览机制,将批评从幕后推向前台,使学术思考与视觉创作获得同等重要的物理空间与观众注意力。这种“创作”“批评”并行的展示结构,不仅打破了传统展览中批评文本难被大众看见的局限,更在实践层面推动了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深度互文与即时对话。对于观众而言,它提供了一把解锁艺术创作内核的钥匙,引导其超越单纯审美、进入思想碰撞与观念解读的深层体验。而对艺术生态本身,此展无疑树立了一个创新标杆,它探索了北京画院系统性构建画家学术档案、推动艺术创作解读的新路径,为未来艺术展览如何更有效地融合学术性、观赏性与公共教育功能,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共生”样本。
展览将持续至9月21日。
□ 杨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