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兵讲抗战往事|104岁老兵齐克新:“不打走日本鬼子,不能过好日子”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邹海斌报道:“这是父亲抗战时留下的弹片创伤。”8月6日,记者前往抗战老兵齐克新的居所采访时,齐鲁林托着父亲受伤的左手说道。谈及抗日战争,齐老眼神坚定,话语也变得激昂起来。80多年前,他投身八路军的革命熔炉,在抗日战场抛洒热血。
齐克新原名齐泮学,1938年的山东单县,17岁的他正在秦台读书。彼时的华北大地,抗日救亡的怒潮风起云涌。
齐克新回忆道:“1938年春,八路军抗日救亡工作团从山西来到我们村,驻扎了二十多天。他们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帮我复习功课,还给我一些书籍。渐渐地,我明白了‘不打走日本鬼子就得当亡国奴’,也像母亲说的那样,‘不打走日本鬼子,不能过好日子’。”
满腔热血的齐克新和六七名同学走上街头,高呼抗日口号,散发抗日传单,宣传“抗日人人有责”。这是他革命生涯的第一次“演练”,懵懂却坚定。在抗日救亡工作团学习三个月后,他被分配到基干三大队。
“参加八路军,抗战打日本,打完后回家过好日子。八路军是老百姓的队伍,是为老百姓求解放的。”齐克新说。1938年10月,他正式入伍,成为八路军战士,担任青年队长、宣传员。
1939年2月初,齐克新随八路军115师东进支队行军作战一个月,抵达山东郯马一带。同年5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听党指挥跟党走”的信念融入血液,他为自己改名“齐克新”——克己奉公,迎接新生。
“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抢东西、烧房子,见人就开枪,杀害了许多老百姓。”说到日军暴行,齐老咬着牙对记者说,“一定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在日军“三光政策”肆虐的鲁西南,战斗不仅在战场上,更在人心。他和战友们穿梭于村庄、集市,用朴素的山东方言,向识字不多的乡亲们宣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墙壁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宁为战死鬼,不当亡国奴!”的标语,是他们用石灰水刷出的民族呐喊;田埂间,“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八路军”的民谣,是他和战友们谱写的军民鱼水情。在频繁的反“扫荡”斗争中,他们动员群众“挖好地道,藏好粮,不让鬼子抢走一粒米”,让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随着战局变化,部队几经改编,齐克新历任文书、连队副指导员。郯城是连接华北与华中根据地的战略要地,日伪军的碉堡如铁桶般密布,频繁的“扫荡”和封锁使根据地生存异常艰难。齐克新不仅要确保战士们在饥饿、寒冷和伤病的考验下,始终保持高昂的抗战士气和坚定的政治方向,还要组织战士学习,让每个人都明白为何而战。
皖南事变后,部队奉命南下增援新四军,抵达洪泽湖一线,一路行军打仗,斗争十分残酷。齐克新回忆道,那时在敌后很艰苦,行军打仗吃不上饭,只能靠地瓜芋头充饥。齐老对记者说:“我那个时候啥不想,就想打日本鬼子。”1944年下半年后,部队逐步将顽伪军压缩到铁路沿线。
“部队在秋收保卫战中连续作战15天,保障了群众秋收无损。”齐克新回忆。一次,他们一个连主动出击,击溃顽伪军抢粮队,缴获机枪两挺、手炮两门、步枪40余支,俘虏40余人。此战中,当时任副指导员的齐克新荣立三等功,连队两名班长被军分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抗战胜利后,齐克新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55年,齐克新被授予少校军衔;1957年,获颁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
1958年,齐克新响应国家号召,赴福建龙岩支援地方建设,后转至江西高安八景煤矿……岗位在变,但革命军人的本色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