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真的越洗越“脏”吗?
7月29日,话题“一家三口吃清洗过的鸡蛋后中毒”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

沈阳的一家三口因为吃了炒鸡蛋,竟然出现中毒情况。经过调查,这一家人中毒的原因是因为食用了变质鸡蛋,而鸡蛋变质的诱因是因为保存前被清洗过。那么,鸡蛋会越洗越“脏”吗?专家解答↓
洗过的鸡蛋更干净吗?
清洗过的鸡蛋更干净?不是!清洗过外壳的鸡蛋更容易产生菌落!
鸡蛋蛋壳表层有一层胶护膜,是一层半透膜,允许里面的水分、二氧化碳等出来,不让细菌等有害物质进去,因此能有效地延缓细菌的入侵。若购买的鸡蛋在家里清洗、晾干后,放入冰箱储存,会破坏这层胶护膜,使得外界微生物从蛋壳表面3000多个气孔中进入到鸡蛋内部,导致鸡蛋变质。
若购买的鸡蛋是经过清洗、烘干、消毒、喷油的鸡蛋,到家后需要尽快除去包装、放入冰箱低温存放,尽快吃完,更不需要自己清洗。
食用了变质的鸡蛋后,这些有害的物质会刺激胃肠道,引起食物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因此,买回来的鸡蛋存放时不要清洗,如果表壳确实不干净,可以用抹布轻轻擦拭再存放,防止鸡蛋变质引起食品安全事件。
所谓的“无菌蛋”
是真的无菌吗?
到底叫“无菌蛋”还是可生食蛋?先实锤一下,无菌蛋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在打擦边球。听着以为完全无菌,但其实鸡蛋再干净里面还是有其他微生物的,很难做到完全无菌。所以还是叫“可生食鸡蛋”更加严谨一点。
所谓的“无菌蛋”,到底搞掉了什么菌?
普通新鲜鸡蛋,可能携带沙门氏菌、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根据相关行业协会标准(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和中国肉类协会等),可生食鸡蛋主要就是检测不出沙门氏菌和李斯特氏菌。
但是,现在关于可生食鸡蛋还没有国家标准,目前市面上多采取的是地方协会的团体标准,或者企业自定的标准。比如团体标准《可生食鸡蛋》(T/CAI 008-2021),可生食鸡蛋需要经过食品级消毒剂喷淋消毒、干燥、紫外线杀菌、喷涂(或不喷涂)食品级白油、光检挑选、自动裂纹检测等系列工序。对比普通鸡蛋,严格按照这些标准生产的“可生食鸡蛋”的致病菌的确会更少,也可以做到无法检出。
而生食的话,因为缺少了高温杀菌杀毒的过程,生产、运输、食用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也更高,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当然需要更严格的监管规范,也因为要生食,消费者买回家以后也要格外注意。
因此,建议喜欢可生食蛋的消费者尽量买大品牌、大厂家的,并注意冰箱定期清洁,买回家不要和普通鸡蛋混放,最重要的是赶紧吃完!
鸡蛋怎么挑?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的时候,会把鸡蛋的新鲜度作为首要购买条件。
在一些大型商超里面,鸡蛋包装或者鸡蛋上会标注生产日期,这种在购买时就比较放心,但也有一些散装鸡蛋在出售,那散装鸡蛋在挑选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