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郊村的逆袭之路——景德镇市珠山区竟成街道三宝村的文明蝶变
盛夏时节,景德镇市珠山区竟成街道三宝村游人如织。
“请问可以进来休息一会儿吗?”一名游客推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大门。
“欢迎!这里还可以免费寄存行李、咨询景点线路。”村干部江云群热情回应,“那边有预防中暑的药品,有需要可随意取用。”
这一幕是三宝村文明新风的缩影。从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到全国文明村镇,三宝村以绿色生态勾勒文明之“美”,以精细服务展现文明之“暖”,以深厚人文彰显文明之“韵”,书写乡村蝶变的文明新篇。
文明之“美”
“以前都是泥路、破屋,现在可不一样,风景美、环境好、游客多!”谈起家乡的变化,54岁的三宝村人胡高定自豪感满满。
这出乡村“变美记”,始于2014年。当年,景德镇市计划打造具有国际范的三宝人文村落,并正式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自此,“不砍树、不挖山、不填河”,成为三宝人的发展共识。十多年来,在保护好原生态的基础上,三宝村扩建道路9.1公里,新增停车位300多个,翻新170余栋传统房屋的外立面,改造水系景观10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至98%。
三宝村从一个城郊村蝶变成“诗与远方”,游客纷至沓来。胡高定抓住机遇,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屋内屋外干净又漂亮。“现在大家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乱糟糟的谁愿意来?”胡高定乐呵呵地说。
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美好家园。这场全民参与的文明行动,为三宝村赢得了全国文明村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等多项荣誉。
文明之“暖”
烈日当空,党员志愿者杨晓云站在人流密集的路口提供志愿服务。她刚为一名游客提供咨询服务,还没来得及喝口水,新的询问又接踵而至。“游客多,我们的服务更要跟上。”杨晓云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作为党员,应该带头担当作为。”
杨晓云的坚守,折射出志愿服务队的日常。从不断优化提升景区交通秩序,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配备便民设施设备;从志愿服务队穿梭在街头巷尾托起民生“微幸福”,到村民与游客在传统佳节同包粽子、共制香囊……三宝村坚持党建引领,构建以党员为核心、志愿者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
在引领文明新风尚的同时,三宝村还注重提供精准化关爱服务。针对老年群体,该村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理事会、网格员、青年志愿者、党员志愿服务队共同织成“关爱网”。此外,与村卫生所签订医养合作协议,定期为老人开展身体检查。“村干部常来家里看我,还给我送来了助行推车、拐杖,很实用!”87岁的王金莲老人边说边竖起大拇指。
文明村镇有“面子”美,更有“里子”暖。三宝村执“和美”之笔,绘就乡村幸福底色。
文明之“韵”
张秋菊因为对陶瓷的喜爱来到景德镇,目前是“秋光佳器”工作室主理人。“在三宝村感觉心灵被治愈。”来自河北唐山的她,自称是“新景德镇人”。她喜欢约上好友到村里的小溪边休闲,并将这份山水之乐定格在高温颜色釉瓷板画《游悠》里。
三宝村有着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该村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构建孵化平台,培育文化场景,吸引了3000余名“景漂”“景归”人才汇聚;通过举办交流培训活动、打造特色研学品牌,探索非遗传承新路径;持续做好“陶瓷+”文章,文创、民宿、书吧等多元化业态丰富了消费场景,年接待游客突破120万人次……以前卖泥巴,现在卖文化,曾经输出瓷泥的三宝村如今成为输出文化美学、提供情绪价值、焕新生活方式的创新热土。这个古老村落以文明为舵,在乡村振兴的航道上乘风破浪,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写下生动注脚。(江西日报 张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