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办起了省级龙头企业——探访穑诞村的致富路径

高大显眼的牌楼、集中连片的蔬菜大棚、笔直整洁的柏油马路……来到新余市渝水区人和乡穑诞村村口,眼前的景象让记者犯起了嘀咕:这真的是大家口中“曾经的‘十三五’省定贫困村”?
“记者同志你好,欢迎来到穑诞村。”一阵洪亮的声音传来,穑诞村党支部书记何伍芽开着新买的电动汽车来到了记者身边。
“走,上车!我带你到村里转一转。”看着记者疑惑的眼神,何伍芽说,“我们穑诞村赶上了脱贫攻坚的好政策,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以前的负数增长到去年的80万元。”
如今的穑诞村,已经撕掉了“贫困落后”的标签。村里建起了蔬菜基地、水果基地、茶叶基地,还有小龙虾、甲鱼、娃娃鱼等水产养殖基地。“村里这些年还陆续建起了农产品加工厂、工厂化育秧中心、果蔬加工厂,给村民提供了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大家都说,这样又能挣钱又能顾家。”何伍芽的话语中充满自豪。
从村部车行约5分钟,就来到位于穑诞村西头小组的江西省胜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进入公司大门,就看见3台厢式货车正在排队等待装货。一名工人驾驶叉车来到打包好的咸鸭蛋旁,在纸箱发货地址上注明“重庆”两个字后,便迅速开始装车作业。不到10分钟,一辆满载着穑诞鸭蛋的货车就开始远行。
“这是去年新搬来的咸鸭蛋加工厂,是一家省级龙头企业,每天能卖30万到40万枚蛋,一个厂就能解决我们村20多人就业。”何伍芽告诉记者,原先这里有一座土窑,因为产出效益低,加上村民认为土窑烧砖会影响周边环境,这块土地就闲置出来了。
村里有一块可以办厂的土地!这个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去年,常年在外经商的村民何耐根回来了。他投入多年的积蓄,加上争取来的政府专项资金,以“龙头企业+致富带头人(合作社)+村集体+脱贫户”的运营模式,建起了这个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
“我从17岁起就跟着爸爸四处养鸭子、卖鸭蛋,没想到有一天能回到村里,变成大家口中的致富带头人。”何耐根回忆道,小时候对穑诞的印象就是一个字:穷。
“一间房,四堵墙,两个凳子架张床,有女莫嫁穑诞郎。”这是曾经穑诞村的真实写照。2016年前,穑诞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收入主要依靠从事种养业和外出务工。年少的何耐根与村里很多青年一样,早早离开家乡外出谋生。
之所以选择现在回村,何耐根向记者道出了两个考虑: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激发了乡村蕴藏的巨大潜力;二是新余市实施的“渝郎回乡”工程,激发了很多像他这样的在外游子心中的乡土情和责任感。
对于回乡创业,何耐根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必须结合村里现有资源,以工业化思维做农业,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样产业才能可持续、走得远。
“工业化思维如何体现在农业发展中?”记者问道。
“农业生产不能只管种和养。既要踏踏实实在种养上下功夫,也要把目光紧盯产品包装和市场营销,让优质农产品卖出合适的价格。”何耐根说,很多地方的农产品因为深加工不够、销售渠道不畅,农业产业发展的层次一直上不去。为此,胜邮农业公司一边加快标准化车间建设,一边与周边30多个养殖基地建立供应关系,并引入第三方团队,为企业打造线上销售平台。
“可持续又该如何实现呢?”记者追问。
“要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遵循三个要求:一是符合国家政策;二是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三是能实现长期盈利。”何耐根认为,作为致富带头人,要对村民负责,要实现当下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地资源和国内需求的有机结合。
目前,胜邮农业公司已完成一期、二期加工厂房建设,年产值可达1.5亿元,吸纳脱贫劳动力40余人。此外,35户脱贫户(监测户)还以小额信贷148万元入股产业合作社,每年按照不少于6%的比例进行分红。“每月工资有3000多元,下班后还能到地里看一下。”在胜邮农业公司上班的村民简金女对在家门口就业非常满意。
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何耐根还有更多想法:“我准备明年把厂房再扩大一倍,并在无铅皮蛋腌制技术上创新,争取获得专利授权。”
采访接近尾声,渝水区科协党组书记彭伟根找上门来,他想与何耐根面对面商讨建设“科技小院”事宜。
走出胜邮农业公司,晚霞挂在天边,将穑诞村映照得更加漂亮。
“推进乡村振兴,不是脱贫就结束了,更主要的是激活村民主动谋发展的动力。”何伍芽说,如今,穑诞村基础设施焕然一新,成了全乡第一批用上自来水和天然气的村庄,但如何变“输血”为“造血”,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现实问题。
让村民气更顺、心更齐,是提振乡村“精气神”的关键。
“以前村民有什么话都憋在肚子里,一提到乡村振兴,总觉得搞得好不好是干部的事。大家积极性不高,参与感不强。”去年9月,何伍芽学习借鉴“枫桥经验”,与村里两名乡镇人大代表商量,办了第一期“伍芽说事”,解决了灌溉水渠堵塞等3个问题,获得村民一致好评。此后,每月一期的“伍芽说事”,就成了穑诞村的固定节目。
“村民们沟通更多了,遇到困难能够坐在一起想办法,这就是我们穑诞越变越好的有力保障。”何伍芽说。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