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未录取通知书”,网友讨论有点多

2025-07-28 22:28 阅读
光明日报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放“未录取通知书”,登上热搜。多名网友称收到了该校邮寄的“未录取通知书”,内含徐扬生校长的一封信,还有一个印着该校logo的小礼物。

对此,有的网友肯定了高校的有礼有节,但也有网友认为此举势必会对落选者造成“二次伤害”,甚至笑称“侮辱性极强”。但其实无关乎形式,高校此举背后对未录取者的体恤是很可贵的。通过这样一张未录取通知书的新鲜样态,也足见高校的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

从“未录取通知书”说开去,更值得我们讨论的是什么呢?也许是社会对所谓“失败者”的包容度在提升。在我们小时候,听到的很多都是考上清北、考上哈佛、就职光鲜企业的成功者叙事,所以很多人都对成功有一种崇拜。而现在,我们的视线不一味聚焦于高分考生,运动员在奥运赛场失利后仍获掌声,社会也越来越肯定不同的职业选择,而不是单一的成功路径,这些都说明人们对成功、完美主义等词祛魅了,逐渐转向对过程的认同,也认可多样化的人生路径。

这是更符合现代价值观的,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尺度——更强调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注重对个体尊严的尊重和价值观多元化,而不是采取“一定要赢”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况且,失败本来就是探索未知的必经之路,社会包容失败、鼓励尝试,才会有创新活力、有韧性,人们的心理也会更健康。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否更能理解港中文(深圳)的做法?安慰落选者事小,高校作为社会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更希望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同时也鼓励吸纳社会思潮来进行辩证讨论。学会坦然面对失败,本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当一个人不得不经历某些沉重时刻时,最终支撑我们前行的关键,往往不在于他人给予的关怀形式,而在于自身能否泰然处之,学会接纳尴尬与难堪,持一份“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豁达与淡然。

未录取通知书中内含徐扬生校长的一封信,全信其实也是围绕着这样一个想法:一次落选不代表失去了所有幸福生活的机会。相信在很多人的人生经验中,正是某次失败、某次错误恰恰带来了人生中的美好体验,或是拍拍灰尘经历过磨难才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慨叹。回看那些被拒绝、被放弃、落选、失败的时刻,可能才意识到我们在失去的同时又会收获一些东西。

有了这样的认识,一个人才会有韧性。社会肯定失败和多元化选择,也会生长出自身的韧性来。当然,这不仅依靠价值观传递,还需要更多制度的保障,需要完善“失败-反馈-成长”机制。这些都是我们在未录取通知书之外,更应该思考的。(小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