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活”又能“干活”的赛博搭子来了!看具身智能如何改变生活
“具身智能”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在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这些拥有“身体”的智能体不再是代码堆砌的抽象概念,而是能跑能跳、能处能帮的“赛博伙伴”,让我们看到智能与世界交互的全新可能。
总台央视记者张丛婧: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最靓的仔”要属机器人了。听说他们在这搞了场“技能大比拼”,都拼些啥,咱也去比一比!
总台央视记者张丛婧:我们先来和机器人比才艺,您看这个机器人会打鼓,节奏感还挺强,后面这两个还会扭秧歌,这个小动作是不是还挺灵活的?
比才艺,对机器人来说不在话下,高难度的街舞动作也能轻松拿捏,还能写一手流利的毛笔字,能文也能武。
参展商 黄嘉玮:学习真人的格斗动作,通过电脑强化学习,帮它实现整个非常丝滑的一个动作。平衡性也非常好,在格斗的时候,通过电机的平衡,能够实时保持一个平衡性。倒地之后,它也就能立马起来。
这些机器人不仅能“整活”,还能“干活”。比手艺,它们干得了精细活,能精准剥下鹌鹑蛋壳,内层蛋膜却毫发无损,精度达到微米级。
当得了服务员,串关东煮、机打饮料、盛爆米花,不仅会端茶倒水照顾人,还能陪伴卖萌提供情绪价值,一个个赛博搭子很贴心。也可以进厂打工干重活,分拣、搬运、巡逻都不在话下,一个个赛博老师傅很稳当。
今年展会面积有7万平方米,逛展不累的奥秘就在于一款外骨骼机器人,它能够助力行走,只需要用原来1/3的力气就能够轻松迈步,像在太空漫步。这个小设备,它只有3公斤重,但是能续航25公里,可以说是运动好搭子。
记者发现,大会现场的这些机器人,有的是展示如何动得像人,具有高动态运动能力,有的是展示如何干得像人,深耕具体细分场景应用,体现强大的场景落地能力。
总台央视记者张丛婧:逛了一圈,感觉来到了赛博朋克城市里。以前我们是在科幻电影里面看,现在电影里的场景在这变成了现实。AI不再是屏幕里的一行行代码,有了身体走进了我们生活。我们强大的制造能力加上丰富的应用场景,让AI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我们正在见证未来已来。
工业智能化成果集中亮相 AI驱动制造业变革升级
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不仅有融入我们的衣食住行人工智能产品展示,也看到人工智能通过“工业大脑”“数字孪生”等创新载体,推动工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的第一家灯塔工厂——中信戴卡摩洛哥工厂,这家工厂同时也是非洲的第一家灯塔工厂。工厂将人工智能算法用于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智能化改造,设备的平均利用率提升了近17%,废品率降低了32%。
中信戴卡数智化制造研究院院长 刘双勇:我们可以看到的产线里面,我们用到的一些智能检测,包括智能排产、智能决策的一些技术。我们用了大量的AI以及机器学习的技术,实现了能源利用效率的在现有条件的最大化。
如果说离散制造领域的智能化是“点的突破”,那么石油化工行业的转型则体现了AI对“长链条”的系统赋能。由于产业链条长、工况复杂,石化行业的智能化改造一直是公认的难题。而眼前这套人工智能系统,通过38个工业智能体的协同运作,成功打通了从原料采购到成品输出的全产业链条,让复杂生产过程变得可控可优。
卡奥斯化工行业总经理 康健:通过我们这38个智能体的投用,人工效率和人工成本上降低了10%,通过其他化工相关的智能体,它的生产精度和能源成本降低了10%左右,实际上每年为我们的目前这个化工企业集团降本达到千万级。
人工智能不仅让生产线变得更智慧,平台的搭建更打破了资源配置的时空壁垒。在行业应用馆,首次展示“大瓦特·天权”求解器,让广东外贸企业采购云南的绿电,广西夜间的富余风电实时供给海南的充电桩,像逛“淘宝”一样便利。
南方总调自动化处高级经理 周华锋:在南方区域电力市场上,每天有超22万个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展交易。由于电力调度的瞬时性,每一次交易相当于让一个大型超市在瞬息之间,精确计算7000个不同货架、230万种商品的实时价格、库存状态和最优配送路线,好比在2的78万次方种方案中找一个最优答案。
在现场,还有海外企业寻求和中国制造的合作。这家企业带来的工业人工智能系统,深度融合大语言模型与制造业的行业知识,可以使用自然语言交互,能串联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运维服务的全流程,实现跨领域的智能自主决策与执行。
参展商 肖松:扎根于场景,而且渗透到整个制造业的毛细血管,所以我说它带来的是效率和质量的质变的飞跃。中国的制造业门类非常齐全,也就是说从广度和深度来讲,应该说是工业AI应用的最佳场景。
软硬协同 构建算力新生态
随着大模型及人工智能行业的高速发展,算力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记者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看到,众多算力企业在不断提升单芯片性能的同时,更加强调通过软硬协同和集群化来提升系统级整体性能。
这只搭载国产计算模块的机器狗,通过边侧算力模组为传统机器狗装上“国产大脑”,在无网络环境下也能自主完成复杂任务。
参展商 孙强:这个机器狗装上大脑之后,它可以实时地去感知外部环境,基于端侧的计算设备和计算模型和计算算力,它可以自由地去完成,比如说在一些抗震救灾当中出入到一些危险场景,尤其是没有通信讯号的情况下,可以完成各种危救急物品的分发。
面对千行百业的差异化需求,许多企业带来不同的解决方案。有的可以搭建平台,帮助异地调度不同数据中心的算力;有的推出算力超市,让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研发和生产需要,像在超市挑选商品一样,自由选择单一品牌算力或组合多种算力。
参展商 闫博文:我们将千行百业的应用进行计算种类的分类,合并同类项,让不同行业的用户去调试它的软件和部署的时候,能够快速地结合AI算子库和行业算子库,让他们原来在半年的一个研发项目能够缩短到以天为级别。
参展商 杨帆:我们需要把国产的算力、国产的模型、国产的应用能够形成端到端的闭环的整合,其实会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上海发布多项举措 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想象一下,未来你打的出租车或收到的快递包裹,很可能由AI“司机”全程掌控。这个无人驾驶的未来,正在上海加速驶入现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上海发布多项举措,加速人工智能从技术走向应用,在交通出行和工业生产领域率先落地。
大会举办期间,上海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证正式发放,这标志着上海的无人驾驶技术正式从测试研发迈向商业化收费运营新阶段。这次发放的运营证覆盖智能出租与智能货运两大业态,共4款车型获准车辆在示范区范围内运营。
目前,上海市累计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已突破2700公里,范围覆盖包括部分内环范围的中心城区。对于获得牌照的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一扇通往真实市场的大门正式打开。
获牌企业 王瑞:是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就是我们从过往的技术研发,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合理合法地可以开始参与运营。
人工智能的赋能浪潮,同样在深刻重塑制造业的根基。本次大会聚焦“AI+制造”核心领域,上海市正式启动两大关键平台——工业智算云平台和工业语料公共服务平台。这两大平台旨在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和丰富的工业知识库资源,构建起“AI+制造”发展的关键要素底座。
上海市经信委软件处副处长尉杨平:大模型技术应用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运维管理、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全流程的环节,实现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打造一批特色的示范场景,探索制造业前沿新模式,推动制造模式由经验驱动向数据决策跃升。
(总台央视记者 王世玉 张伟 盛瑾瑜 孙蓟潍 张丛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