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战士回村当“主播”,这位“兵支书”不简单

2025-07-28 10:50 阅读
当代江西
八一建军节前夕,在万安县沙坪镇增仚村的百亩虎杖种植基地里,皮肤黝黑的胡国权正和村民一起查看虎杖长势。1.75米的他身姿笔挺,平头短发精神抖擞,脸上谦和的笑意中透着一股精干——他曾是一名军人,也是县人社局派驻在增仚村奋斗3年8个月的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期间,胡国权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省“新时代赣鄱先锋”、江西“最美退役军人”、江西省“优秀驻村干部”、吉安市优秀共产党员……诸多荣誉的背后,闪耀着一名军人“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精神风采。

胡国权被授予“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

从维和战场到田埂地头的忠诚接力

2003年12月,怀揣着对军营的无限憧憬,胡国权穿上了梦寐以求的军装,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凭借优异的表现逐步成长,不仅荣升班长,更于2006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庄严许下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在他的军旅生涯刻下深刻印记的,是2012年至2014年间两度赴西非利比里亚共和国执行的维和任务。当时他们在利比里亚的任务区,是一个充斥着战争、动乱,随时可能遭遇爆炸与瘟疫的“生命禁区”。在这片土地上,胡国权和战友们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胡国权不幸感染恶性疟疾。连续多日,他发烧至39℃以上,浑身乏力,意识模糊。那段时间,他每天都要接受不间断的输液治疗,还要大把大把地服用青蒿素。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了10天后,病情才得以好转。
“让我终生难忘的是那次执行长达560多公里的运输物资保障任务。”胡国权回忆道,他们需要穿越被称为“非洲的原始森林”的利比里亚绥德鲁地区,这对体力和意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胡国权随车队凌晨3点就全副武装出发,在接下来的5天里,他们不分昼夜地赶路。累了,就在颠簸的车里凑合着睡一会儿;饿了,就啃几口方便面和干粮。让人提心吊胆的是,他们还要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野兽侵袭和暴力袭扰。
这段艰难的历程,成为了胡国权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凭借着在维和任务中的英勇表现和突出贡献,胡国权荣记个人“三等功”,还先后两次被联合国授予“维和勋章”。
2016年,胡国权光荣退伍。他毅然放弃一线城市的工作机会选择返回家乡江西省万安县,入职县人社局。“一日从军,终生是兵”,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份对军人身份的坚守,成为了他日后在地方工作中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

胡国权(中)参加维和任务时的照片。

把百姓急难愁盼变成自己“心上事”

2021年,胡国权受党组织委派,到万安县沙坪镇增仚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增仚村地处偏远,距县城40余公里,山多田少,耕地面积仅有2000余亩,经济基础十分薄弱。面对这样的现状,胡国权深知,要做好驻村工作,首先必须摸清村情民意。因为在部队练就了手绘“作战图”技能,他决定绘制一份增仚村的“民情图”。
增仚村有22个村民小组,最远的村民家离村委会有30多公里。他背着行囊,带着纸笔,沿着蜿蜒的山路踏上了走访之旅。每到一户村民家中,他都与村民促膝长谈,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几个月时间,他走遍了增仚村的每一个角落,累计走访了近百户家庭。
经过反复的实地勘察和信息整理,胡国权终于绘制出了一张由16张A4纸拼接而成的详尽“民情图”。地图以主村道为主干,通过一条条斜出的枝丫,将22个自然村小组,95户脱贫户,7户监测户一一标注。每个村小组的情况他都了然于胸,每户农家的家长里短记在心上。“有了这张图,我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胡国权说。

胡国权和村民一块看民情地图。

增仚村自然资源丰富,出产优质的农产品,如蜂蜜、茶叶、脐橙等。但销售渠道狭窄,农产品长期面临滞销困境,村民们辛苦劳作一年,却难以获得相应的收益。
“谢谢你们,几个小时就帮我把脐橙卖完了,还卖了个好价钱……”2024年元月初,增仚村村民钟名响给当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送上了一面写有“一心为民服务 用心驻村帮扶”的锦旗。
原来,抱着“山货要出山,思维要破圈”想法的胡国权打造了“第一书记直播间”,将直播间“搬”到山上的果园里、蜂箱旁,开展农产品线上营销,帮助农户渡过难关。在得知脱贫户钟名响因家里一万多斤脐橙没有销路而发愁时,他化身带货主播,将钟名响家的脐橙发布到网上并通过抖音直播销售,同时还邀请网络主播“魔都杨哥”一起参与公益助农。
经过近5个小时的直播带货,当日直播间销售脐橙700余单,销售金额达3.1万余元。“第一书记带货与一般主播不同,不做中间商赚差价,收益都给到老百姓手里。”胡国权说。截至目前,胡国权累计直播带货超400小时,销售蜂蜜、茶叶、脐橙等农副产品6000余单,为村民增收50余万元。

胡国权直播卖蜂蜜。

把紧握钢枪的手变成播撒希望的手

胡国权在部队服役时,是修理连的机修班班长,练就了过硬的维修技能。将机修工具常备在车上,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但他从没想过,这项技能还能与基层工作搭上边。
这天,胡国权像往常一样早早地走出村委会,准备去几个村小组查看农田情况。他走在村道上,远远地看见路旁的一块水田里,一位中年男子正在摆弄一台微耕机,只闻机器的运转声,却不见机器行走打田。
“一定是机器出了什么问题。”胡国权暗自思忖,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步伐。还有几十米远,胡国权就一眼认出来,摆弄微耕机的正是村民罗忠炎。
胡国权挽起裤腿,下田询问情况,可罗忠炎也说不出机器毛病出在哪里。胡国权试着先调整了离合拉线的松紧,没用。那一定是离合器片磨损严重,需要更换。他半蹲着身子,熟练地拆卸下微耕机的离合器并换上新的。不一会,微耕机便在水田里来回穿梭,开始正常作业。

胡国权教村民修理农机。

这次维修经历,让胡国权想得更远更深。村里大小农机有几百台,而镇上只有一家农机维修服务店,每到农忙时节,维修店根本忙不过来,村民们常常因为农机故障而耽误农时。而且,村民们大多缺乏农机维修保养技术,一些小故障往往因为得不到及时处理,而导致农机损坏。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呢?
经过深思熟虑,胡国权决定把农机保养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他说“村民肯学,自己有空,我愿意把自己的维修技能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们讲解农机的工作原理、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日常保养要点等知识,还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村民检查农机部件、更换易损件。在他的耐心指导下,村民们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农机维修保养技能。
为解决农耕机保养的问题,胡国权还在社交网络平台发布信息,积极寻找对接企业。最终,深圳一家爱心企业被胡国权的执着所打动,向该村捐赠了300桶农机专用机油。
在乡村振兴一线,在村民的眼里,胡国权奉献的何止是一身维修本领,那是他用军旅底色淬炼出的人生价值。(作者:梅科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