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遇见城市“二次生长”

2025-07-28 08:14 阅读
当代江西
新建及改建城市道路75条、新改扩建中小学20余所、加速推进7个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建成8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44处城市社区“幸福书屋”……在新余,城市更新正以看得见的速度在“生长”。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除旧布新”,而是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城市发展潜能活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的系统工程。
入选首批城市更新省级试点、老旧小区改造被评为江西省转化应用城市体检成果实施城市更新项目优秀案例……新余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促进城市“二次生长”,稳稳托举民生福祉。

市民在城市“口袋公园”里赏花游玩。

从“有居”到“优居”

夏日的傍晚,暑气未消,路灯刚亮起暖黄的光,此时的小广场已是一片热闹景象。球场上,年轻小伙正组队打球,不时传来阵阵欢呼;凉亭内,几位老人围坐一起,摇着蒲扇拉家常;健身区里,居民或在单杠上拉伸,或慢悠悠转着太极轮……
这些温馨场景是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周宇社区路南小区的日常。但在一年前,路南小区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楼栋之间满是乱搭乱建的铁棚,休闲广场上杂草丛生,其余公共空间也被挤占,随意停车、垃圾乱堆等现象十分普遍。
路南小区是老工矿企业小区,共有居民楼23栋,居民708户,多为原江西钢厂退休职工。“那个年代家庭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为了方便,各家各户都会在楼底下搭个棚子,堆放杂物、停放电动车、自行车,甚至有人在里面做饭。”良山镇周宇社区党支部书记傅春美介绍道。
因为年久失修,小区设施陈旧、功能缺失、环境杂乱,业主们纷纷搬离,房屋闲置率高达70%。但这一切都随着小区改造而发生变化。2024年,路南小区被列为老旧小区改造范围,总投资1372万元。改造后,小区看上去更“年轻”了,安全护栏、停车场,以及篮球场、健身器材、晾衣架等配套一应俱全,小区迎来“二次生长”。
“我们在这住了40多年,当年这个小区在新余条件算是比较好的,后面落后了。没想到现在会改造得这么好,房子漂亮了,还修了广场、亭子和车棚,社区里还有颐养之家,饭都可以不做了。”家住路南小区的孟阿姨兴奋地说道。
“有居”是基础,“优居”是方向。老旧小区散落于城区的各个角落,这些小空间、小角落,装着老百姓的大生活。
2022年以来,新余争取纳入中央补助支持老旧小区改造小区共有248个47800余户,累计争取补助资金10.33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70个,让81000余户居民实现“优居梦”。与此同时,8个棚户区改造项目,让3660余户居民住进新房,实现“安居梦”。

俯瞰新余城区。

从“城中旧区”到“网红打卡地”

清晨,有着600年树龄的老樟树在薄雾中舒展枝叶,斑驳的树影洒在新铺的青石板上。在这百年古树的映衬下,位于新余城市中心的蛤蟆山村更显古朴宁静。
谁能想到,这个曾经被戏称为“渴死蛤蟆、饿死老鼠”、与周边繁华的城市小区形成强烈反差的蛤蟆山村,如今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随着拆违拆临、环境卫生整治、“美丽乡村”及“小微项目”建设推进,蛤蟆山村焕然一新。村子在保留庭院格局、红砖房等传统建筑肌理的同时,巧妙嵌入落地玻璃、文创空间等现代元素,整村62栋房屋尽数出租,吸引了茶饮、健身、美容、咖啡馆、书吧、民宿、琴艺等40多家商铺入驻,不少村民通过出租盘活闲置房屋,带动老村重焕生机。
“没想到我们这老房子还能变成‘香饽饽’。”蛤蟆村村民彭九根惊叹道。改造后的蛤蟆山村,既保留了原有的市井生活气息,又融入了现代商业活力,成为城市闹市中的一块“文艺新地标”。“这里既有老城的烟火气,又有年轻化的氛围,刚好契合我开店的需要。”晴轩书法的店主黄女士这样解释她选择在这里开店的原因。
视线转向6公里外的新钢1958记忆街区。每当夜幕降临,街区那沸腾的烟火气和璀璨的霓虹灯光分外吸睛。20世纪90年代,这里曾是新余重要的生活地标和“深夜食堂”,承载着一代代新余人的城市记忆,被誉为新余的“美食风向标”,后来因违法搭建、污水横流问题而一度落寞。
为提升城市环境和品味,新余将这一街区改造提升项目作为重点工程予以推进。街区围绕“火红年代·人生百味”主题,以钢铁文化IP与霓虹灯牌唤醒城市记忆,如今,这里成了一个集美食、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
家住附近的刘女士下班后就经常和朋友来这里小聚,“忙碌了一天,在这里约上三五好友,吃着美食,听着音乐,所有的疲惫都消散了,的确是个放松的好去处。”
城市更新既是城市文化的赓续,更是生活方式的焕新。城中旧区通过蜕变,实现了与现代商业的和谐共生,在时代浪潮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目前,蛤蟆山村已成功申报江西省转化应用城市体检成果实施城市更新项目第三批优秀案例。新钢1958记忆街区成为新余工业旅游的主要打卡点之一,日均游客上千人。

改造后的新钢1958记忆街区成为热门“打卡点”。

从“城市边角料”到“口袋公园”

下午4点,新余蓓蕾幼儿园旁的口袋公园聚满了等待小孩放学的家长。“以前这里就是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大热天的只能在太阳底下等着小孩放学,”居民王女士见证了这里的变化,“现在好了,还能在凉亭里躲阴,接完小孩,她也喜欢在这里玩一玩。”
这块位于蓓蕾幼儿园旁的“城市疤痕”,曾让老师和家长们头疼不已。如何将这块荒地变废为宝,为城市增绿、为居民添福,当地一直在“求解”。
经过协商,当地决定将其改造成为“口袋公园”,通过巧妙布局,新增健身器材、休闲凉亭、绿化及步行小道,让这块荒地变成了师生家长和周边居民共享的休闲生态绿地。
针对散落在城市里的局部“疮疤”,新余实施城市公共空间改造计划,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规划目标,以“保留原有骨干树木”“见缝插绿”“开荒拓绿”等方式,把一块块闲置地、废弃地、荒草地等“城市边角料”提升改造为一个个功能齐全、惠及群众的“口袋公园”。
曾经违建多、菜地多、垃圾多,如今引得群众交口称赞的分宜县政法巷社区浒塘“口袋公园”自启用以来,每晚吸引上百人到此停驻,这里成了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分宜县政法巷社区党委副书记易阳介绍:“我们把荒地变成小花园,种上了花草树木,臭水沟也做了生态治理,还配套了健身器材、休闲长椅和儿童游乐区,早晚都能看到居民过来锻炼、聊天,不少小朋友在这里玩耍,邻里互动越来越多。”
“口袋公园”不仅盘活了闲置土地资源,更为城市平添了更多绿色空间,也见证着这座城市与自然和解的智慧。
两年来,新余科学规划绿地系统,新建多个口袋公园,新增绿地6000平方米,完成12.72千米沿街立面改造,为当地群众打造出“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转角遇景”的美好生活空间。
建筑学家吴良镛曾提出,城市更新应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有机更新。新余用“点穴式”手段、下绣花功夫,把街区历史文化、居民生产生活、业态培育发展结合起来,让城市更新既高质高效又有机有序。(作者:胡斌 刘颖)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