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澎湃活力绽放赣鄱沃野,看红土地上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7月11日,航拍下的于都县梓山镇富硒蔬菜产业园。本报全媒体记者张翰林摄
在赣州,南康区传统家具制造业正加速向“智造”转型,产品走向世界;在吉安,经开区的自动化生产线始终高速运转,释放着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在宜春,樟树的药业产业守正创新,走出了一条稳步发展的新路……
7月7日至13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深入江西各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调研采访,解读江西发展密码,见证了这片红土地高质量发展的蓬勃生机与动人故事。
从高附加值的土特产产品,到产业链条的协同壮大,再到人文底蕴赋能的产业模式,整个赣鄱大地的产业脉动清晰而强劲。
以“特”制胜,产业瞄准“土特产”
在寻乌县深寻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满载鹰嘴桃、百香果等农产品的货车正驶往粤港澳大湾区。这些来自赣南老区的新鲜果蔬将迅速进入城市市场,走上餐桌。
然而,要让“赣味”走向全国,光靠原生态的自然优势远远不够,关键在于如何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市场化产品。
赣州巧耕人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一麟介绍,公司聚焦本地传统芥菜种植,研发新型芥菜品种,专注酸菜制品,并通过非遗生物发酵工艺不断创新,企业营收实现了三倍增长。
为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寻乌县出台扶持政策,奖励获得富硒、绿色有机及“圳品”“赣鄱正品”等认证的企业,并引导它们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深度对接,推动赣南“菜园子”直通粤港澳“菜篮子”。
富硒蔬菜、富硒果品、富硒稻米、富硒油料……在赣州于都硒博馆的展厅里,各类富硒产品琳琅满目,其中许多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火爆。
梓山镇潭头村村民孙观发深有感触。他回忆,过去潭头村贫困,村民常用“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形容艰难生活。而如今,富硒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使销量大幅增长,也带动村民收入显著提高。
为打响富硒品牌,潭头村组建了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动富硒产业发展。先后引进深圳茂雄、中硒集团、中化农业等龙头企业,打造了“330丝瓜”、富硒大米、富硒茶油、富硒脐橙、富硒葡萄等一系列优质产品。
目前,于都县已建成富硒产业示范基地186个,带动标准化富硒种植面积达30万亩;开发富硒农产品10余种,认证富硒农产品223个,“硒”产业总产值突破60亿元。
为推动富硒产业健康发展,赣州市多个单位积极推动富硒产业的科普与研究,联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富硒农业技术研究与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当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田间地头就能成为创新前沿。泰和县依托乌鸡资源,挖掘其药用和营养价值,走出了一条从“养得好”到“卖得俏”的深加工发展路径。
在江西汪陂途泰和乌鸡发展有限公司,乌鸡被开发成多种深加工产品,如原种乌鸡汤、香辣肉类制品和黄精乌鸡肽等功能性食品,深受市场欢迎。“泰和乌鸡不仅肉质鲜美,还以药食同源的功能性著称。”公司副总经理胡建明表示,企业通过全产业链升级,推动乌鸡产业向现代食品和生物健康领域拓展,已研发100余种产品,带动2000人次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
如何以“特”制胜?近年来,江西聚焦乡村产业特色,深入挖掘全省134个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土特产”的深度开发。全省已创建8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2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6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发展格局。
建圈强链,共谱发展“协奏曲”
在井冈山经开区木林森江西吉安基地的Mini LED生产车间,全新RGB显示模组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直径不足1毫米的灯珠被迅速抓取、精准封装,芯片贴装速度高达每秒500颗。
这一“智造”场景背后,是一条覆盖LED封装、模组、应用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在LED行业,灯珠尺寸越小,附加值越高,对技术工艺要求也越高。”木林森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唐国庆介绍,公司依托全产业链布局,封装产能位居全球前列,去年实现产值121亿元。
为龙头企业寻找技术对口的“小伙伴”,打通产业链堵点,近年来,井冈山经开区围绕重点产业需求,引入湖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9所高校科研团队,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通信传输等八大技术研发板块,累计推进百余项企业科技攻关项目。
每天,价值超亿元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医药产品从樟树发往全国各地。这座拥有1800多年中药文化史的“药都”,正从昔日的“药墟”“药市”“药码头”加快迈向现代中医药产业集群。
“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为传统中医药产业带来了高效率与高质量。”仁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武军介绍,公司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达4%,16味古代经典名方转化为现代颗粒剂,药效不减;智能化改造使产能提升10倍,药品合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
近年来,樟树坚持“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医药并重”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中国药都”振兴工程,推动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积极引进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和知名药企,加快构建全产业链体系。初步形成了“药地、药市、药企、药会”齐头并进,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群。
在江西,中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在融合创新中加速集聚的同时,家具制造领域也在延链补链中释放出强劲动能。
作为“中国实木家居之都”的赣州市南康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湾区企业入驻,通过“平台+产业”双向赋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南康圣蒂斯堡智能家居产业园,生产基地负责人许冰舟轻触屏幕,机械臂迅速开始操作,完成切割、封边、打孔等工序。
“2022年,我们将生产重心从东莞转移至赣州,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发展潜力。”许冰舟表示,依托南康家具产业智联网平台,圣蒂斯堡对传统生产流程进行了全面升级,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精准度。
此外,南康区还积极拓宽营销渠道,深化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打造多个电商产业园,推动“跨境电商+产业带”模式,网络零售额居全省首位。目前,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已吸引7280家生产企业、4975家电商企业、623家物流企业。
种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栖。近年来,江西通过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推介会、赣商大会、赣台经贸合作交流大会等重要活动,深化对外经贸合作,积极吸引产业集群落地,推动全省产业实现链条式发展。
深挖文脉,老底蕴变“新名片”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会昌戏剧小镇的会剧场、园林剧场等地成为通向戏剧世界的入口,街头巷尾也延展成舞台,小镇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表演的热情与创造力。
随着剧院掌声渐歇,一场赣剧表演圆满落幕。“这个舞台为年轻演员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让我职业成就感满满。”演员李于楠表示,自小镇建成以来,外地游客显著增加,作为演员的她也更加充满干劲。
这片承载千年文脉与戏剧新潮的小镇,正以独特魅力吸引各方目光。围绕“看戏、学戏、演戏、出戏”四大业态,戏剧小镇引入丰富产业资源,深度融合人文历史与戏剧文化。自2024年1月开镇以来,已上演90余部剧目,超过1000场演出,吸引了无数戏剧爱好者。
在寻乌县,借助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文化与产业融合同样焕发出勃勃生机。
“寻乌位于赣闽粤三省客家重要区域的中心地带,是客家文化的交汇地。”在寻乌县“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用户服务中心,该中心负责人林佛招介绍道,这里不仅积极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还致力于客家话的采集、标注和文化传播工作。
“我们希望借乡音唤起海外客家人的乡愁,连接起客家亲情的纽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林佛招说,这一工作不仅丰富了“学习强国”平台的语音播报语种,还为保护和弘扬客家方言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建设“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用户服务中心为契机,寻乌县通过打造“做客寻乌、云服四海”品牌,推动客服产业持续壮大,形成了六大产业类型:客服、电子商务、文化传媒、通信运营、互联网保险和金融服务。目前,5家企业已入驻客服产业园,提供超过1500个就业岗位,客服从业人员规模突破2000人。
目前,江西已培育68个“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重点提升小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能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产业、社区、文化、旅游“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赛道特而强、集群聚而兴、文化融而新,赣鄱大地活力满满、气象万千。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政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