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华东交通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青“芯”启航实践队队员在直播。华东交通大学供图
原标题:
全省近20万名学子掀起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热潮
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
大学生们戴上草帽,卷起裤腿,撸起袖子,来到田间地头。他们晒红了脸庞,晒黑了皮肤,脚上磨出了茧子,切身感受到了书本上“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大学生来了,村里多了青春的气息。“铁鸟”一飞,防溺水原来可以不靠双腿跑;直播间灯光一亮,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暑期班一开,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窗。
大学生们说,村民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教会了他们课堂外的知识;村民们说,大学生是他们“年年必至的亲人”,贴心、亲切。
火热的夏天,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学联联合开展的2025年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简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全省近20万名学子,奔赴赣鄱大地的乡村田野,掀起青春实践的热潮。
青春正好
去“三下乡”社会实践
“工作历练、自我成长、安全第一。”6月24日,在九江学院举行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上,院长张德勤化身“实践导师”,为志愿者送上“实践秘籍”。随后,九江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子,驾驶着青春“筑梦号专列”,驶入鹰潭市月湖区的“社区站台”,拉开“七彩假期”社会实践的序幕。
暑期伊始,全省各高校组建团队,近20万名学子纷纷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青春大道。
“以前只在电视里瞅见过这‘铁鸟’(当地村民对无人机的俗称),没想到它能给咱们村带来这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安福县羊狮幕镇清江村的村民围着无人机感慨道。这是东华理工大学测绘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测天地绘经纬”社会实践团队队员正操控着无人机,在武功湖上盘旋着,科技助力提升防溺水工作。
在瑞金市叶坪镇华屋红军村红军烈士纪念亭,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红账本”先锋队成员们肃立瞻仰,聆听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思想深受洗礼。他们结合会计审计专业背景,深入思考如何将红色审计基因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明确了“以红色审计赋能乡村发展”的实践方向与目标。
“今年‘三下乡’推荐了165个实践基地,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对接也可自主联系。”共青团江西省委学校部负责人介绍,“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省高校纷纷组织学生奔赴全省各青少年社会实践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振兴点、红色名村、工业园区等实践基地,让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
科技赋能
青春智慧点亮乡村振兴
7月5日,华东交通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青“芯”启航实践队队员在遂川县草林镇开展助农直播,推介狗牯脑、辣椒酱等特色产品。直播间搭建在遂川县“两山特选”直播基地,学子们化身带货主播,将镜头对准承载百年工艺的香辣辣椒酱、古法腌制的爽口糖醋姜、荣获国际金奖的狗牯脑茶、别具风味的甘草瓜子……精准提炼“风味独特”“非遗工艺”等卖点,让屏幕另一端的消费者直观了解产品特点。
“这是我们实践队的首播,没想到直播间有2000多人观看。”该学院团委书记李萌萌告诉记者,“这不仅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更在实践中锤炼了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服务本色。学生们用网络连接田间市场,展现了新时期青年的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能量。”
直播间热度节节攀升,直播两小时,直冲社交媒体生鲜带货榜全国第七名。“非常感谢青‘芯’启航实践团队为我们助农直播,他们每个人都很努力地讲解每份产品,这份用心与勇敢值得敬佩。”草林镇“两山优选”总经理朱红生赞叹道。
在广昌县,东华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开展“时光修复”影像服务,运用数字绘画技术为村民修复珍贵影像。
乡村振兴的“战场”,从来都是检验真才实学的考场。学子们带着各自的专业技能包,在田间地头开出了别样的花。这些青春技能,或许是一堂直播课,或许是一张修复的照片,但共同点在于——它们都带着泥土的气息。
“书本上的‘粒粒皆辛苦’是文字,脚踩进泥土里才真正懂了它的分量。”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陈雅璐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三下乡”学子的共同体会。
6月24日,在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清湖村的860亩试验田里,江西软件职业技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桑榆智链童心引航”社会实践队的队员们挽起裤腿,踩进泥水,跟着水稻专家学习拔秧、插秧、施肥。
“弯腰时额头的汗珠滴进泥水,手指被稻叶划出道道细痕,这些真实的触感,都让课本里的农耕知识有了温度。”陈雅璐说道。
同样在水田中感悟“劳动密码”的,还有江西农业大学“一‘马’当先”理论实践队师生。他们在万年县裴梅镇荷桥村200亩连片贡米基地里沉浸式体悟一粒米的旅程,从田间地头探寻古老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
双向奔赴
薪火相传28年
1997年,共青团中央正式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江西省同步开展,至今已坚持了28年。
在时间的画卷里,既有科技助农的生动故事,也有红色沃土上的精神洗礼;既有“行走的思政课堂”,也有青春的成长历练。在这里,创新的火花与坚守的温度交织,记录着青年学子与赣鄱大地的“双向奔赴”。
在南昌县塘南镇中学的操场上,稚嫩的欢笑声划破夏日的宁静。7月1日,小雨同学紧紧攥住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冷飞翔老师的手:“老师,您去年教的英语单词我都记得!”这个瞬间,成为冷飞翔和这支团队坚持18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最温暖的注脚。
2008年至今,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团队在塘南镇书写了一段关于坚守与创新的教育故事。智慧“数”学、英语口语实践、“心愿树”“一封家书”等经典课程,如同老友般年年如约而至。
今年,新增加的“班班辩论赛”课堂,又为这个“教育菜单”增添了新滋味。
望着烈日下奔跑的孩子们,冷飞翔说,这支00后实践团队正在完成一场特殊的“播种”——将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对知识的热爱,深深埋进乡村孩童的心田。
学子们住在闲置多年的宿舍,自己生火做饭,走村入户招生,条件虽然艰苦,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淬炼出了青春的光彩,催生了最真挚的情感。当地群众早已把这些年轻面孔视为“年年必至的亲人”,满心盼着他们的到来。
这样的传承故事不仅在赣鄱大地上演,还走出了江西。南昌大学“香樟流萤”服务队19年来奔赴甘肃、云南、贵州等多个省份开展支教;江西财经大学“江新比心”民族团结服务队连续4年服务新疆阿克陶县各民族同胞3000余人……
这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不仅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生动课堂,更是乡村振兴的青春引擎。从科技助农到教育帮扶,从文化传承到产业振兴,学子们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赤子情怀反哺乡村发展。正如参与的学子们所言:“只有将知识扎根泥土,才能淬炼出服务社会的真本领。”
夏雨欣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