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大学分数内卷!北京大学将全面取消绩点
今天
话题“北大将全面取消绩点”
冲上热搜

昨日,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文讨论北大的绩点改革。不同网友发文称,7月25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内容包括: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
7月26日,一名北大学生向记者证实了上述通知。

图源/北京大学校内信息网
不以单一标准评价学生学业能力
通知提到,为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开展跨学科学习、修读挑战性较强的课程,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每学期第九周结束前,学生可在部分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1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成绩记载方式确定后,不可修改。成绩合格可以取得该门课程学分。据悉,不允许自选P/NP的课程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信息课程、军事理论、体育课等公共基础课程;二是主修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及院系规定的其他不允许自选P/NP的课程。
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学校倡导各院系、课程团队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选择合理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持续探索创新。
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任课教师可按照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公正评定成绩。各院系应加强对平行班课程的统筹管理,建立相对统一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学校将定期向院系反馈课程的成绩分布情况,院系应督促课程成绩分布不合理的授课团队和任课教师及时改进。
为鼓励学生更好地探索发展方向、发挥个人禀赋,不以单一标准评价学生学业能力,自在学年级为2025级的学生开始,学生学业情况将由成绩单完整体现,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各院系应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定不同使用场景的学业评价办法。
对于在学年级为2023级和2024级的学生各院系可继续沿用原有评价方式。条件成熟的院系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情况基础上,可以提出相应衔接方案,保证平稳过渡。本年度推免资格申请和审核工作按原办法进行。医学部可根据医学教育特点与实际情况做好优化学业评价相关工作。
北大生科院3年前推动“去绩点化”
实际上,早在2022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正式推行“去绩点化”,全院本科生课程成绩推行等级制。提到改革初衷,该学院老师认为:“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我们认为从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达到95分以上。”
北大官微今年2月17日发布了一篇文章,介绍了该校生命科学学院、获得2024教学成就奖的王世强教授推动“去绩点化”改革的历程。文章表示:三年时间过去,去绩点改革推进后的变化开始有了群体性显现。学生们普遍反馈在卷绩点、卷记忆性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不再“被捆绑在成绩的战车上”,更多的精力释放出来,也能早早投在科研工作或兴趣所在。
众多网友点赞“挺好的”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平均学分绩点”(GPA)评价学生学业成绩,较常见的为5分制或4分制,不同学校计算方式略有差异,学分不同的课程在GPA中的权重也有所不同。如今,绩点不仅承担了筛选功能,还影响到奖学金评选、选修双学位、转专业、保研、出国等。例如在“厮杀”最为激烈的保研战场上,以0.01分的优势胜出或惜败的案例屡见不鲜。
对于北大此次从2025级学生开始推行等级制、取消绩点,众多网友点赞“挺好的”“可以更放心选课了”,也有部分网友呼吁自己所在的高校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