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赣鄱|这个暑假,我们这样玩转文艺范儿
编者按:蝉鸣盛夏,我们的暑期文化生活趣事不少:70岁的上饶社区老奶奶两点一线的日常,因为一间先锋私立美术馆而有了改变;闯进瓷都的老外朋友们,如入艺术宝山,纷纷在陶瓷上留下了专属自己的中国印记;除却小众实验性艺术、中西交流的国际性文艺窗口,更多像会昌县文化馆这样的传统文化空间里,孩子们清脆可爱的思维碰撞正在发生。本期聚焦江西省内文化空间和文化生活,愿我们的每一个日子,平凡而有光亮。毕竟,心远了,梦便近了。
做城市记忆的一片书签
陈若薇 文/图
上饶市信州区金龙岗艺术街区深处,坐落着一个共里艺术中心。
走进共里艺术中心,老树参天,日光透过树影在红砖房上漏下几片剪影。承美术馆的房舍就落在中心里。这儿原本是老茶厂幼儿园,红砖绿树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稚童茁壮成长,又跟随城市改造的脚步焕然一新。
今年春节期间,承美术馆“新生”设计艺术展在本地小小火了一把,用铅山连四纸制作的展品至今仍有一件保留在展厅内。馆长徐倩解释:“希望每次的展览都能在美术馆保留某种延续,既是上一次展览的一部分,也为下一次展览所承继。”连四纸的痕迹,就这样出现在“小日子”展览中。
“小日子”
所谓“小日子”,便是生活,是林林总总叮铃咣啷的琐碎痕迹。徐倩不想把“小日子”定义为展览,她更愿意把这看作是人与人之间开放私人领地的对话:“这么说可能有点太抽象了,但我们策展的思路确实很有实验性,参观人流量不如之前的展览也是预想之中的。”
坦培拉、装置、雕塑、影像、工艺品……展览了足够“新鲜”“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后,承美术馆终于决定先锋一把,把普通人的“小日子”邀请进艺术策展现场。
一根毛线串起门票和一把废弃钥匙,这就是通向“小日子”的钥匙了。推开门,不同人的人生向你展现了微观一角:牛仔衣和皮靴、露营的家伙事儿、精心打扮过的labubu一大家子、手工编织的成品与未完成品……抽象的“生活”二字,落在了每一张拍立得上,也落在每一根毛线团里。承美术馆的“小日子”,就在这琐碎普通而认真鲜活的物件中搭建得有声有色。
生活琐碎能否称为艺术?
多普通才算“生活”?
徐倩并不打算给出标准答案。似乎一千个参观者也有一千个答案。“展览本身是未完成的,任何一件展品都没有标准的作品名称、简介,我们没有给它们准确的定义。只有当参观者走进展厅,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展览才算有了闭环。”
策展人的小日子
用徐倩的话说,承美术馆的玻璃门那头是“众生相”,她在这头接待,每天比前一天更修身养性。说这话时她正在喝一碗用料丰富的糖水,从没过底料的糖水中搜寻想吃的小料。
老练和稚气同时在她身上展现,这似乎是从事艺术行业需要保持的两面性。
策展人的小日子很难用规律与否形容,布展期“兵荒马乱”,展出期马放南山。
布展时与时间过招,与灵感竞速。大到一件连四纸展品的制作,小到引言该用什么字体手写,创始人詹国化和馆长徐倩已经习惯了事事亲力亲为。
展出期又是不同的光景。
“平均每天四五个参观者吧,热闹的时候多些。比如今天,你就是第一个参观者。”记者走进承美术馆这天,“小日子”已至尾声。徐倩拿着打孔机在门票上打孔,再把门票和笔者挑好的钥匙用毛线串在一起。每一个参观者的门票都是独一无二的“馆长手作”。
这样的工作节奏让徐倩记住了很多参观者。有同行来汲取灵感,有爱好者把这里当第二个家,有心意相通一眼看出她动线深意的,也有傲慢无礼进门便给下马威的。
但她印象最深刻的,却是一个不为艺术而来的参观者。“我甚至不知道这个奶奶姓什么,我们交流的时候想到什么说什么。”这个奶奶是附近街区的住户,生活作息十分规律,起床买菜做饭,好像平静的生活不会泛起任何涟漪。承美术馆却在某一天成了穿透湖面的小石子。“一开始是来借用我们的栏杆晒被子,因为70岁以上长者免票,奶奶就进来看了看。我们这才有了交流。”徐倩很坦率地说,奶奶其实并不懂太多深奥的艺术名词,大部分时候略看一看就回家了,但她能清楚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她说她在看展的时候是自由的,这是属于她自己的时间,她不用考虑家里老头今天要吃什么,还有什么家务没做完,她是属于她自己的。”
不为艺术而完成的艺术,与两点一线刻板的生活,像两条平行线突然相交。
此刻,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有些模糊。
美术馆的小日子
承美术馆面积不大,勉强算有两层展厅。和气派的公立美术馆相比,它像一个小人国。承美术馆的抱负不是做城市文化的引领者,于它而言,能做城市记忆的一片书签就很好。
“新生”是承美术馆的2025年首展。它把目光投向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
“以往的展览说到连四纸,都要把怎么砍竹子、怎么做纸浆、怎么抄纸浆……全展示一遍,这不是我们的策展思路。”徐倩说。作为实验性的私立美术馆,承美术馆决定用连四纸来制作展品,把每个人接触到纸张的感受具象化,“新生”应运而生。
这次的展览门票却不是“馆长手作”,而是“参观者手作”。雪白的连四纸上,由每个参观者亲手拓印上特别设计的蛇年吉祥图案,成了许多年轻市民特别的春节纪念品。
“有很多人不理解这个展,认为我们对传播连四纸的制作技艺毫无帮助。但看到那么多年轻参观者感叹原来我们本地还有这么宝贵的东西时,我又觉得不需要辩解了。”徐倩脸上有淡淡的笑意。
一片名为连四纸的书签,就这样轻轻飘进了新一代上饶人的城市记忆。
釉上彩绘 搭建中外文化桥梁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宸廷
当外国手绘遇上千年瓷都,每一笔都是文化对话。
“Welcome to江西!Welcome to景德镇!”近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陶艺工作室内,来自美国、阿根廷、荷兰、丹麦、英国、俄罗斯等多国的国际友人手持自己创作的陶瓷绘画作品热情地齐声欢呼,他们夹杂着英文的中文咬字地道又流利。
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摆满陶瓷作品的展台上,釉料的光泽与青年们的笑容交相辉映。这场由江西财经大学和景德镇陶瓷大学联合组织的“釉上彩绘”研学活动,正以艺术为桥,为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搭建起多元对话的文化桥梁。青年们纷纷在陶瓷上留下了专属自己的中国印记。在精心布置的展台前,卢森堡青年蒂莫小心翼翼地托起自己的得意之作——一幅绘制着中国长城的陶瓷板。瓷板边缘被他巧妙地勾勒出云雾缭绕的效果,让长城宛如在仙境中蜿蜒伸展。“这是我首次游览北京长城时的记忆。”他一边用手指轻触瓷面上的城墙纹路,一边回忆道,“站在长城上,秋风拂过脸颊,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我被那跨越千年的厚重与壮美深深震撼。这次夏令营让我有机会用陶瓷‘凝固’这份感动。”不远处的展台上,俄罗斯姑娘拉达·米罗诺娃正为观众展示她带来的“实用艺术品”:一只素白的陶瓷杯,杯身用釉料工整地写着“福”与“富”两个汉字。“我知道这两个字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拉达难掩兴奋之情,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来中国。“我想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辉煌,更想在传统工艺中寻找创新的灵感。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陶瓷绘画,笔尖触碰到瓷面的那一刻,冰凉的触感和釉料的顺滑让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景德镇的人、陶瓷和无国界的艺术,让每一个外来者放松下来,好好创作。来自德国的索菲亚目前正在攻读财务会计硕士学位,严谨的专业训练让她对数字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但在陶瓷创作中,她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艺术天赋。她的陶瓷作品是一组抽象的几何图案,用鲜明的蓝色和黄色釉料在白色瓷盘上构成了充满动感的画面。“我需要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比如网络上的艺术案例、街头的色彩搭配,还有景德镇老街上那些青花瓷的纹样。”她坦言,“一开始我担心自己不懂传统技法,但这里的陶土和窑炉让我放松下来——创作不需要‘完美’,重要的是表达真实的感受。”相比之下,英国小伙简则显得更加随性。“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给这些素坯上色了!随便画点什么都觉得有趣——可能是歪歪扭扭的花,也可能是抽象的线条。”他笑着展示自己的未完成作品,眼中藏不住对创作的热爱:“到目前为止,我在景德镇的每一天都充满了惊喜。这里的人、瓷,还有烟火气,都是最好的创作素材。”
无论是蒂莫和长城的初遇、拉达与“福”字的初识,还是索菲亚的灵感初探、简的创作初体验,这场夏令营都已成为他们与中国文化双向奔赴的一次注脚。
活动期间,学员们还走进景德镇的陶瓷工坊,目睹了从揉泥、拉坯、利坯到施釉、烧制的完整制瓷过程。当看到匣钵打开的瞬间,自己绘制的陶瓷作品在窑火中蜕变得光彩夺目时,所有人都发出了惊叹声。正如拉达所说:“以前我以为‘传统’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但现在我知道,它可以是手中一只会‘说话’的杯子,是可以传递温度的艺术。”
当天的活动接近尾声,所有国际友人的作品被精心摆成一面“陶瓷文化墙”。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釉面上,“福”字的鎏金、长城的青灰、抽象图案的斑斓,交织成一幅跨越国界的艺术长卷。他们再次齐声欢呼:“Welcome to江西!Welcome to景德镇!”这既是对此次旅程的点赞,也是对文化交流最质朴的期待。
文化清凉地 童声夏韵长
刘兆春 文/图
七月,骄阳似火,赣州会昌酷热难耐。但县文化馆内,却满是清凉与活力。剪纸室中,纸屑纷飞;葫芦丝教室,乐音悠悠;古筝房内,琴音叮咚。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这里成为夏日里的文化桃源。
推开剪纸功能房的门,静谧专注的氛围扑面而来。20多个孩子低头摆弄着红纸与剪刀,眼神专注。市级非遗会昌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郭永华在孩子们中间穿梭指导。她走到一个孩子身旁,手轻搭在孩子手背上,轻声说:“手腕放松,线条要灵动,像山间溪水,别僵硬。”话音刚落,剪刀轻快划过,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猴跃然纸上。郭永华感慨:“剪刀如笔,红纸似土,孩子的心灵是艺术的沃土。”窗边,11岁的金芷妍正精心雕琢一幅“福”字团花。她全神贯注,汗珠渗出也浑然不觉。完成最后一剪,她展开作品,脸上绽放出灿烂笑容:“我会剪‘福’字、‘四折八折’图案,还有好多窗花!剪纸太有趣了,让我知道静下心,好作品才会诞生。”这份喜悦,满是收获与成长。
循着葫芦丝的旋律,走进另一间功能房。23个孩子手持葫芦丝,在老师的节拍引导下吹奏《龙的传人》。二年级的肖轶凡站在第一排,小脸泛红,指法虽生疏,眼神却专注。数天前,他对葫芦丝还一无所知。老师走来,轻轻托起他的手,调整角度:“指腹按孔要严实,送气均匀舒缓,像呵暖冰块。”渐渐地,原本滞涩的音符,融入班级的旋律中。休息时,肖轶凡攥着葫芦丝对同学说:“我表哥学了半年,我回去要和他比一比!”那股认真劲儿,让人忍俊不禁。
古筝房内,郭雯文老师正耐心指导初入门的孩子。7岁的邹芷伊刚接触古筝,小手紧张地揪着衣角。郭雯文轻轻握住她的手腕,温柔地说道:“别怕,我们先从最基础的坐姿和手型学起。坐的时候,身体靠近古筝的右端,与琴保持大约15厘米的距离,上身要端正,手臂和手腕都得放松,就像春天里随风轻摆的柳枝一样。”说着,郭老师亲自示范,那身姿优雅,手臂与腕部自然舒展,手轻轻搭在筝弦上,仿若一幅古典画卷。
接着,郭老师开始教邹芷伊右手基本指法中的“托”。她拿起邹芷伊的右手,将大拇指放在琴弦上,缓缓说道:“看,大拇指要像小勺子舀水一样,轻轻向筝外侧方向弹弦,发力点在指根关节,来,跟着老师试试。”邹芷伊学着老师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拨动琴弦,发出一声清脆却有些生涩的声响。在老师的指导下,邹芷伊放慢节奏,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渐渐,原本磕绊的音符开始流畅起来。
县文化馆馆长黄振荣站在回廊,看着沉浸在兴趣中的孩子们,眼中满是欣慰。他说:“寒暑假开设的剪纸、架子鼓、中国舞等项目,趣味性强、容易上手。孩子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有兴趣作引,他们才会走进艺术与非遗的天地。”在他看来,文化馆播下的是文化自信的种子。
夕阳西下,余晖为文化馆镀上金边。孩子们带着剪纸作品,哼着新学曲调,不舍地离开。馆外热浪滚滚,馆内却如幽湖静波,沉淀喧嚣,涵养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