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南昌的水文化密码

2025-07-26 08:27 阅读
江西档案

最近,南昌市政府打造的“两滩七湾”天然泳场对市民开放,承载了南昌人对家门口亲水的期盼。作为中国“水都”,南昌拥有接近城区面积三分之一的水域,也正因此,造就了南昌深厚的水文化和南昌人亲水的天性,甚至南昌许多地名也因水而来。

 

南昌水系 诸湖曾联通

南昌拥有赣江、抚河、艾溪湖、瑶湖等诸多水资源,水系异常发达,但都是孤零零的,呈四面开花的“割据”状。鲜有人知道的是,以前这些水系都是连通的。

据专家介绍,古时南昌东南西北湖连贯相通。因为处在城的东部,所以在宋代以前一直称作东大湖。东大湖的西面一直延伸到“水关桥”(今孺子路与船山路交会处)连通抚河。抚河之水流入东大湖,再通过“豫章沟”(今北湖北面的环湖路),穿过城墙(今阳明路)流入贤士湖(古称“蚬子湖”,原面积是现在贤士湖的十倍以上),再流入吉山湖,再流入艾溪湖(古时候的蚬子湖、青山湖、艾溪湖都是连通的),最后流入赣江。

可以说,南昌具有“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独特水景,加之不远处的鄱阳湖,南昌俨然就是一颗湖畔的明珠——“中国水都”。

 

南昌水文化 江右文化出人杰

在南昌2200余年的历史文化中,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给南昌留下了独特的水文化。

南昌自古就是一座水城,具有“西山东水”的自然地势,孕育了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丰厚的人文底蕴,使南昌在1300多年前便被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钟灵毓秀之地。王勃当年也是登阁观赣江时写下此美丽诗篇。《滕王阁序》中一句“舸舰迷津”勾勒了古南昌的水城风貌。不止王勃,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南昌的水也有生动记载;元代大航海家汪大渊出自南昌也绝非偶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当年来华,住的时间最长的城市就是南昌,他喜欢这里如威尼斯城般的水。

曾经有这样一段话对南昌水文化进行了形象描述“赣江、抚河穿城而过,东湖、象湖、瑶湖、青山湖、艾溪湖等十多湾湖泊大笔泼墨,点缀在这块土地上。蜿蜒曲折、绿水潺潺的玉带河通过人工的开凿连起这诸多湖泊,送来源头活水,带走城市的污秽。出城不远,更有中国第一淡水湖,千里浩瀚鄱阳湖。假如从飞机上俯瞰,弦窗下一片蔚蓝,整个城市简直就建在浩瀚水域之上,一座水灵灵的城市缓缓摊开,呈现在你的面前,你不能不惊叹这是一片真正的梦里水乡!”

专家介绍说,古代东大湖是一湖清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明代胡俨诗《东湖夜月》中说:“月出海东头,澄湖百顷秋。人家灯火静,渔艇钓丝收。云浸金波冷,星摇素练浮。徐亭与苏圃,清景复悠悠。”

 

南昌地名 城市名与水密切相关

南昌人把水称作“城魂”。南昌历史上曾用过多个名字,都与水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古籍中,南昌城又被称为“章江城”,南昌古民谚就有“七门九州十八坡,三湖九津通赣鄱”之称。南昌处于赣江中下游、抚河交汇之处,江中有大大小小约20余处沙洲,还有几个墩滩,如应章墩、吉安墩、罗家墩、猪婆滩等。清道光年间和民国25年出版的南昌地域图,就有洲名的记载,民谚中提及的“九州”指的就是新洲、潮王洲(朝阳洲)、打缆洲、杨家洲、新添(填)洲、黄泥洲、里洲(已填河成陆)、黄牛洲(已并入黄泥洲)、大洲(已并入潮王洲)。

“豫章”得名同样是因为水:郡内有“豫章江”(赣江的原称),唐代为避皇帝代宗讳而改称“章江”,“章江城”由此而来。“洪州”来源于隋朝,以州西“洪崖”而得郡名。据传,黄帝时代有位音乐大臣,史书上称为“伶伦”。他精通乐理,定了十二音律,被誉为华夏音乐鼻祖;后来到豫章,隐居西山,采药炼丹,人称“洪崖先生”。洪崖先生在山中采药捣药,再汲好水炼仙丹。为获得好水,洪崖先生在山涧龙潭处凿开了井洞五口。这就是“洪崖洞”及“洪崖丹井”的来历。“洪城”“洪都”则由“洪州”演化而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