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浙江大学生为啥在南昌街头卖《江西日报》?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刘文琴 实习生陈德艳报道:“卖报啦!卖报啦!”7月22日上午8点多,在南昌市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大二学生项泽坤抱着一叠当天的《江西日报》,用一声略显生涩却充满朝气的叫卖打破了街区的宁静。
这声叫卖背后,是该校一个延续了近20年的特殊传统——“50元生活15天”就业体检实践活动。今年,6位老师带着27位学生来到了英雄城南昌。
50元能在南昌做什么?也许只是一顿简单的饭菜,或是景区的几杯奶茶。但对于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27名学生来说,这微薄的50元却是他们每个人在这里生活15天的启动资金,更是一把打开社会大门的钥匙。
此刻,他们正面临一项看似简单却充满考验的任务:靠卖报赚取当天的生活费。
带有墨香的挑战
清晨5点半,天刚蒙蒙亮,学生们就从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梅岭校区的临时宿舍出发,坐早班公交抵达江西日报传媒大厦,领取到还带着油墨余温的报纸。
卖报纸是这支实践队伍延续多年的传统任务。初次接到这项任务,学生们忍不住质疑:都什么年代了还卖报纸?我们要工作哪来的时间卖报纸?已经新时代了为什么不更新其他售卖的物品?所以,在出征之前,带队老师们组织大家进行了交流。
“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坚持这个传统吗?”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团委书记于倩倩望着眼前这群00后问道,“卖报纸不仅是为了让你们开口说话——在这个越来越多人沉迷手机不愿交流的时代,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更重要的是,报纸只是一个载体,我们真正要传递的是内容的价值。”
她继续启发道:“今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纸媒?是大家真的不愿意看报纸,还是短平快的现代流量速度,让我们失去了静心阅读的能力?也许有一天纸媒会消失,但有温度的内容、真实的人间烟火永远不会过时。”
老师的话给了孩子们信心。在前往市区的公交车上,潘羽洁和林亦菲就迎来了意外之喜。一位和蔼的阿姨好奇地问:“小姑娘,你们抱这么多报纸做什么呀?”听闻她们的实践活动后,阿姨饶有兴致地翻阅了下报纸,便爽快地完成了第一笔交易。虽然仅是2元的收入,但这个开门红让整车同学都备受鼓舞。
然而现实很快又给了他们当头一棒,之后连续的拒绝让孩子们备受打击。“一些爷爷奶奶以为是免费报纸,听到要付费后就不太感兴趣了。”林亦菲说。第一天晚上的复盘会上,抱怨声此起彼伏:“老师你知道有多难吗?”“我被拒绝了整整二十次!”
面对沮丧的队员们,于倩倩没有直接安慰,而是抛出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试着把报纸当成一座桥梁?或者一本充满故事的书?就算卖不出去,能不能给视力不好的爷爷奶奶读读新闻?能不能把带着日期的报纸当作一个美好的载体,让洋气现代的小哥哥小姐姐们拿到情绪价值,进而让大家再愿意去看看纸媒、了解故事?”
说完这些话,于倩倩心里其实没底。她甚至担心孩子们根本无法理解这种“老派”的用心。但第二天上午,工作群里不断弹出的照片让她热泪盈眶:有队员正蹲在路边给老奶奶读报,有队员在八一广场跳队操吸引游客的目光,还有队员在人民公园和游客们拿着报纸合影……
一位大叔在通过阅读两位学生推荐的一篇文章时,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表示受益匪浅,当场认购一份回家阅读。“看报纸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江西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找回了阅读的愉悦感。”这位大叔感慨到。
“他们不仅听懂了,更创造出了超出我想象的可能。”于倩倩欣慰地说。
在英雄城邂逅萍水相逢的善意
于倩倩介绍,这项名为“50元生活15天”的就业体检实践活动始于2010年,至今已走过上海、北京、福州、苏州、长沙等十余座城市。今年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带队老师们特意选择了南昌这座英雄城,希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爱国荣誉感。
出发前,学生们就做足了准备:有人加入数十个南昌兼职群寻找机会,有人在美团上联系到主动提供面包货源和创业经验的店主,还有人提前搜索到江西省科技馆40元一天的志愿者岗位。“那里的工作餐特别香!”一位同学在回忆时仍难掩兴奋。
乘着绿皮火车从浙江金华抵达江西南昌,比就业的艰辛先来的是英雄城的善意。7月17日,在来到南昌的第一天傍晚,徐琮皓和李雅琼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走进了一家画室。画室老板姓林,是位腿部残疾的老师。
“为了争取到在她那里工作的机会,我们花了一个小时和林老师沟通。本以为会被她拒绝,没想到在聊天过程中,她被我们的经历打动。”李雅琼告诉记者,林老师给他们讲了许多求职经验,还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许多讲话的技巧,并收留他们在这里工作。
在八一广场街拍时,孩子们也邂逅了无数善良的灵魂。“他们对我们的公益街拍充满好奇,争相加入我们的镜头。尽管我们的摄影技术尚显稚嫩,他们却未因此而苛责,反而给予我们鼓励。在摄影的过程中,一位慷慨的姐姐以50元买下我们的10张照片,这笔对于我们来说数额不小的收入,成为我们坚持工作的动力。”金慧琦回忆道。
不管是在车上有问必答的司机,还是引导孩子们去寻找机会的商场阿姨,不管是用地道赣菜温暖食客的老板娘,还是热爱非遗又经营着自拍馆的漫展老板……他们的行为无不让孩子们感受到英雄城的魅力。“感谢这一场场的相遇。”王何琪在实践日记中动情地写道。
每天晚上,师生们都会围坐在一起分享当天的经历。第一晚有1个人哭了,第二天增加到6个,第三天变成了8个……“不是因为辛苦,而是突然明白了父母的不易。”一位女生红着眼圈说。
没苦硬吃or无价的人生课程?
随着时间推移,孩子们逐渐从笨拙地出卖体力,到学会运用专业知识创造价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加入心理咨询室,做起了文案推广;商科相关专业的同学发动南昌文创拼团,把滕王阁、八一起义纪念馆等景点的特色产品带回浙江。
在第六天的分享会上,当老师宣布目前结余已达6000多元时,掌声经久不息。这掌声不仅是为眼前的收获,更是为每个人在这场特殊“体检”中获得的成长。
为什么这项实践活动叫“就业体检”而不是“就业体验”?于倩倩给出了一个生动的解释:“就像体检要检查身体健康状况一样,我们想检验学生们是否符合就业市场的要求。”她特别提到,有人会说现在的学生“脱不下长衫”,而这项活动就是要帮助他们提前认识社会,学会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毕业后更好地服务社会。
这些天来,于倩倩对学生们的变化深有感触。这些00后大学生正在经历着奇妙的蜕变——从最初的腼腆退缩、委屈落泪,到后来能够敏锐捕捉潜在客户,甚至在被拒绝后依然保持专业微笑。这种可贵的韧性,恰恰是当下就业市场最看重的品质。
从2010年至今,该校已有600多位学生经历过这样的淬炼。今年,学校还准备对往届参与者进行跟踪调研,看看这段经历如何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轨迹。
如今,15天的挑战已经过半。在英雄城的这些日子里,或许是疲惫时同伴默默递来的肩膀、烈日下陌生人送的一块西瓜,或许是奶奶买下的一份报纸……这些微小却闪光的瞬间,成为他们在南昌数不尽的美好回忆。
8月1日清晨,这些年轻人将在南昌八一广场观看完升旗仪式后,为这次特殊的“就业体检”画上句号。而他们卖报所得和其他劳动收入,将带着27颗年轻心灵的温暖,捐赠给南昌本地公益组织。
如果你恰好在南昌,碰到这群穿着“赣为人先”队服、面带稚气、手捧报纸的孩子们,可以停下脚步,听听他们的故事。你的一次驻足、一份支持,都可能成为他们人生路上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