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反游戏斗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你们今天给游戏充的每一分钱,都在给国外造子弹”“游戏就是毒品,只有将游戏定位为非法产业,中国的孩子才能恢复希望”……暑假期间,一些短视频账号以“反游戏斗士”自居,用极端话术渲染教育焦虑。细看这些套路,无非先靠痛骂游戏吓唬家长,随后直播间就“贴心”端出天价“戒网瘾课程”,这哪里是为孩子“请命”,分明是在骗取家长的“智商税”。
一套戒网瘾课程动辄数万元,所谓“专家团队”资质成谜,“教育”收效更是“薛定谔的猫”。“反游戏生意”的火爆,是部分商业机构一面煽动、一面收割家长对孩子游戏沉迷焦虑的产物。这些机构大多不懂教育,也无专业资质。家长们忧心如焚地掏出血汗钱,最终喂饱的却是利用教育痛点做无本生意的“戏精”。
这些“生意经”为何总能奏效?背后是教育焦虑的精心“围猎”。部分家长将教育成效粗暴简化为“成绩单数字”,把一切正当娱乐视为洪水猛兽。当自身教育无力感蔓延,“向外归因”便成救命稻草,极端言论乘虚而入。短视频平台算法又偏爱情绪化内容,推送机制无形中成了“反游戏”闹剧的扩音器。
更令人胆寒的是,某些“戒网瘾特训营”打着“行为矫正”幌子,干的却是体罚与精神摧残的勾当。这般“治疗”非但不能解困,反在稚嫩心灵刻下新的创伤。此前被查处的“戒网瘾学校”换个马甲重出江湖,监管的缝隙下,多少孩子成了黑心产业链的交易品?
游戏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如同当年的武侠小说、今日的短视频,是现代人正常的娱乐选项之一。青少年沉迷问题之解,关键不在“禁”与“放”的二元对立,而在“管”与“导”的智慧平衡。真正的“防沉迷”之钥,始终握在自己手中,家长要用陪伴替代粗暴禁止,用沟通桥梁消融对立坚冰。社会更需拓宽青少年成长路径,让体育场上的汗水、实践中的探索,去充盈被虚拟世界过度占据的精神家园。
值得警惕的是,当“反游戏斗士”高喊“为下一代造子弹”时,他们真正在“造”的,是收割家长钱包的“金弹”,是撕裂教育共识的“毒弹”。平台应当斩断违法引流链条,对渲染焦虑、虚假营销的账号果断亮剑;监管部门要专项整治灰色产业,对体罚虐待零容忍,同时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教育容不得“戏精”登台,孩子的未来更不是韭菜田。只有戳穿“反游戏生意经”的画皮,全社会共同守护理性平和的教育土壤,为孩子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们在规范中自律,在多元体验中健康成长。
(李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