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工勘集团:“地质+”模式 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陈柳、记者廖云萍报道:近期,自然资源部公布第三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典型案例,由核工业赣州工程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的宁都县青塘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成功入选。这是继“寻乌模式”后,江西地质系统在国土空间综合整治领域又一标杆性成果。项目通过“生态修复+产业导入+文化传承”三位一体创新模式,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江西方案”。

技术创新引领:科学规划绘制整治蓝图
核工业赣州工程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团队运用ARCGIS技术构建一体化监测体系,通过叠加分析法完成土地适宜性评价与耕地适宜性分析。数据显示,项目区772.98公顷土地经科学规划后,实现旱改水198.03亩,新建高标准农田8313.21亩,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极大提升。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林地进出平衡”创新机制,激活镇域55.7898公顷,补充林地1753.42亩,形成“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示范样板。
在建设用地整理方面,项目团队统筹废弃采矿用地治理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腾挪出122.9221公顷建设用地指标。这些指标优先用于保障青塘镇区教育、医疗等民生设施建设,让学生教育环境彻底改变,老年人也老有所乐。

产业生态双赢: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项目组深度挖掘青塘镇富硒土壤资源优势,通过土地整治新建富硒蔬菜大棚21.41公顷,打造”宁都富硒蔬菜”区域公用品牌。据统计,项目实施后青塘镇富硒蔬菜带动12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更值得称道的是,核工业赣州工程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创新“地质+农业”技术服务模式,为种植户提供土壤改良方案,提升土地利用率,使富硒蔬菜硒含量稳定在最佳区间,真正实现“种出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此外,生态效益同样显著,清塘河15公里水环境治理工程使水质有效提升。

文化传承赋能:红绿融合打造特色IP
在历史文化保护领域,项目团队创新实施“活化利用”,修复毛泽东同志旧居、青塘会议旧址等红色遗址,打造占地127.91亩的河背少共苏区中央局文化遗址公园。通过“矿山研学+红色教育”融合模式,有效带动周边民宿、餐饮业并新增就业岗位。
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更具匠心,7处赣南特色宗祠家庙经系统性修缮,转型为非遗工坊、乡村书院,其中青塘宗祠家庙文化园获评“江西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这些文化地标与富硒产业基地、生态景观带形成“红绿古”三色旅游线路,让历史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标杆示范效应:绘就全域整治新图景
作为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的青塘项目,青塘模式创造出“五个一”工程标准:一套全域整治技术规范、一张土地利用现状图、一个智慧管理平台、一组产业导入模板、一套文化保护方案。该项目实施后,青塘镇耕地保有量增加55.79公顷,补充林地115.07公顷,耕地质量提升,富硒产业、乡村旅游等带动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土地整治-生态修复-产业升级-文化振兴”的良性循环道路。
站在新的起点,核工业赣州工程勘察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正以青塘项目为蓝本,将持续发挥地质技术优势,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新的地质传奇,在赣鄱大地推广“青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