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铁饭碗”兼职送外卖,为何引发全网关注

2025-07-23 18:49 阅读
大江网原创

  近日,四川遂宁的公职人员孙先生,在任职单位下发公职人员可以做副业的相关通知后,第一时间提交了申请。孙先生利用业余时间送外卖的经历引发全网关注。

  孙先生说,白天他是公职人员,夜晚则化身外卖骑手,每晚穿行街巷3小时,能获得100元左右的收入。

  这一颇具反差感的个人故事,之所以能迅速“破圈”成为公共话题,在于它触及社会对公职人员身份认知的复杂情感,并直观地展现了政策创新与个体选择在现实层面的交汇。

  长期以来,公职人员被“铁饭碗”的标签固化,其业余行为受到严格限制。然而,现实中部分基层公职人员同样面临房贷、育儿、养老等经济压力。此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明确,允许公职人员在履行报备程序、不影响本职工作、不涉及利益冲突的前提下,从事送外卖、跑网约车等副业,这无疑是一种务实且人性化的制度回应,既为基层人员缓解经济压力提供了合法路径,也让社会劳动力资源得到更灵活的配置。这种正视现实、尊重人性的政策创新,值得肯定。

  当然,掌声之外,更需冷静审视其间的潜在风险。公职人员兼职,绝非“法无禁止即可为”的个人自由那么简单,它牵动着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敏感神经。

  最重要的挑战是精力分配与履职保障。送外卖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业余时间的过度消耗,是否会影响其作为公职人员的本职工作状态与效率?孙先生“3小时赚百元”的状态确实值得肯定,但此前北京市人社局干部体验送外卖12小时仅赚41元的案例也提醒我们,临时工经济的收入并不稳定,若为追逐边际收益而导致精力透支、主业受到影响,则得不偿失。

  更深层次的风险,在于廉洁自律与形象维护的“防火墙”是否牢固。尽管送一份快餐本身似乎与职权毫无关联,但当兼职行为常态化,就可能在不经意间接触到管理或服务对象。这种公私身份的模糊,哪怕只是客观上的,也可能侵蚀公众对公职人员群体廉洁性的信任。

  这些疑问提醒我们:开放副业不是“放野马”,自由与边界需同步明确。

  规范的关键,在于划出清晰的“红线”与“底线”。对于有兼职需求的公职人员而言,必须将“不影响主业、杜绝利益冲突”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审慎评估自身精力,并严格遵守报备程序。对于管理者而言,则需要从制度层面扎紧篱笆,将“副业”纳入体系化规范管理。例如,建立清晰的兼职“负面清单”,明确哪些岗位、哪些性质的副业因其高风险性应被严格禁止;完善报备和动态监管机制,对兼职的时长、收入等进行适度监督,确保其始终处于“副业”范畴。同时,加强职业伦理教育,强化公职人员的身份意识和纪律自觉。

  公众也不妨多一份理性看待。公职人员首先是普通人,有改善生活的正当需求,只要兼职行为合法合规、不越红线,便无需过度解读。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种政策探索其实是社会治理的一次“微创新”——它既维护了公职队伍的稳定性,又释放了个体活力,为破解“基层留人难”提供了新思路。

  孙先生说送外卖“像打游戏做任务一样快乐”,这份快乐里,有增收的踏实,更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多元路径。

  笔者认为,公职人员在合理范围内干“副业”,凭劳动换取报酬,这本身值得尊重。关键在于,各地如何通过严密而人性化的制度设计,确保这份“副业”始终运行在保障公共利益、维护公信力的轨道之上。

  (李文静)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