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公共图书馆不该成为“免费托儿所”

2025-07-23 17:45 阅读
大江网原创

  暑假期间,全国多地图书馆成了家长的“免费托儿所”。湖南省衡阳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甚至有些头疼,每天都有近100名孩子被单独留在馆内,由于孩子缺乏看管,时常追逐打闹,破坏公物,给馆内环境带来不小影响。

  原本宁静的知识殿堂,在暑假摇身一变成为喧嚣的“免费托儿所”,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诸多问题,亟待我们深思与解决。

  家长将图书馆当作“托儿所”,有着现实的无奈。暑假期间,家长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孩子,而图书馆环境适宜、安全有保障,自然成为家长的首选。但这种看似两全其美的选择,实则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家长将孩子“托管”于此,却对孩子行为放任不管,把教育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图书馆这一公共空间。须知,图书馆并非专业托管机构,根本无暇也无力承担照顾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家长不能因自身困难,就忽视对孩子行为的引导约束,更不能以牺牲其他读者的阅读体验为代价,满足自己的便利。

  图书馆的公益属性,不应成为家长“放娃”的理由。诚然,图书馆里环境舒适,且免费开放,对家长而言是低成本托管孩子的“理想选择”。但公益的本质是“公共利益优先”,而非满足个体便利。当大量孩童涌入,追逐打闹、外卖垃圾成堆、图书染上油渍等问题频发,图书馆的阅读环境被严重破坏,其他读者的权益被无形侵害。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家长将孩子“一放了之”,甚至出现孩子自行离馆、家长遍寻不得的险情。这种“甩手掌柜”式的育儿方式,既是对孩子安全的不负责,更是对公共资源的滥用。

  图书馆“放娃”终非长久之计。破解“图书馆变托儿所”的困局,需构建多元共治的暑期服务体系。首先,图书馆应优化管理,划定专门的儿童阅读区,通过软隔断、色彩标识区分空间,并配备志愿者进行趣味阅读引导,既满足孩童需求,又减少对其他读者的干扰。其次,社区需主动补位,整合幼儿园、学校、文化站等资源,开设暑期公益托管班,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开展作业辅导、兴趣活动,既保障安全,又促进成长。再者,家长需转变观念,认识到“托管”不等于“教育”,即使借助公共资源,也应尽可能陪伴引导,而非彻底放手。唯有家庭、社区、图书馆形成合力,才能避免“公益资源被透支”与“儿童看护无着落”的双重困境。

  图书馆的静谧,是知识的尊严;孩童的笑声,是生命的活力。二者并非不可调和,关键在于公共服务能否以更智慧的供给、更温暖的设计,让每个群体都能在公共空间中找到归属。当图书馆不再被迫扮演“免费托儿所”,当社区成为儿童成长的第二课堂,当家长学会责任与陪伴的平衡,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更有序、更包容、更有温度的社会。

  (朱亮)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