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寿之道

2025-07-23 16:39 阅读
江西卫生健康报

  大肠在人体的主要功能是形成和暂时储存粪便,为人体提供短链脂肪酸和维生素。那么肠息肉是啥呢?其实就是多出来了一块或多块肉肠息肉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也可能发生腹部不适、腹胀、排便习惯改变、腹泻和出血。巨大息肉可导致肠梗阻,这块肉从结肠上皮长出来,可以在结肠黏膜面上看到肠腔内突出的一种赘生物。那我们怎样才知道自己是否有息肉呢?发现自己有息肉了应该怎么办呢?

  □ 江西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陈立亚

  一、认识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通俗来讲就是大肠黏膜表面长出的“小肉疙瘩”。它看似不起眼,却是大肠癌最主要的“元凶”—超过90%的大肠癌是由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从最初的小息肉发展到癌症,通常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段漫长的潜伏期,恰恰给了干预的机会。 大肠息肉并非“千篇一律”,临床上主要分为两大类:①肿瘤性息肉(腺瘤):占检出息肉的60%—70%,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尤其需要警惕;②非肿瘤性息肉(如炎性、增生性息肉):多数癌变风险很低。其中,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危险,绝大多数大肠癌都源于此。息肉生长的位置、大小、形态(如带蒂、扁平)及病理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都与其癌变风险密切相关。例如,长径>2厘米的息肉或含有绒毛成分的腺瘤,癌变几率显著升高。

  二、危险的信号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绝大多数大肠息肉在早期没有任何症状,像一个“沉默的潜伏者”。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直到体检做肠镜时才发现问题。但当息肉逐渐长大或处于特殊位置时,身体可能发出以下警示信号:①便血。最常见也最易被忽视,这种情况极易被误认为痔疮引起,鲜血可能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与粪便混合呈暗红色;②排便习惯改变。如突然出现的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发生;③黏液便。粪便表面带有类似蛋清样的黏液;④持续性腹痛或腹胀。尤其位于下腹部,可能提示息肉较大或引发部分肠梗阻。 特别强调: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反复便血或持续排便异常,切勿自行诊断为“痔疮”或“肠胃炎”,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原因。

  三、解决方案

  一旦发现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内镜下切除是首选且有效的根治手段。这种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无需开腹,绝大多数患者可在门诊或日间病房完成。 专业的消化科医生会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和部位,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手段,比如活检钳直接钳除、高频电凝除、高频电凝圈套术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对于数量极多(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或已发生癌变且浸润较深的息肉,则可能需要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除部分肠段。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