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餐“套路”有点多!放心消费才能提振消费
这两天,三大电信运营商推进纠风,集体承诺“精简套餐 资费透明”的话题登上热搜。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长期以来,手机套餐“套路”多饱受诟病:复杂的组合、繁琐的计算、拗口的条款,让人仿佛陷入迷宫,一不留神就上套,到了月底才发现交了一些并不需要的“话费”。如今,三大运营商集体表态“要改”,这无疑是对消费者关切的积极回应。
不过,套餐“套路”多,这绝非电信运营商独有,可以说在各个消费场景屡见不鲜,敢说从来没上过套的消费者不多。比如,办个视频会员,基础会员、高级会员、联合会员先绕晕了,好容易选定了“身份”,交了钱发现权益受限,想看的内容还要额外付费;健身行业也是重灾区,办了会员只是上套第一步,会员卡升级才是无底洞。理个发也不省心,前段时间就有小伙30元理发最终交了两万元的极端“套路”案例。
商家搞这些“套路”,是种既要又要的心态。既想用价格优惠吸引消费者,又舍不得让利太多,搞些“限制条款”“会员级别”,把五元优惠包装成十元的。这种小聪明,或许一时能忽悠几个人上套,但这种目光短浅的逐利行为最终会对商誉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只会把消费者赶得越来越远。不是说商家不能办卡,商家应该意识到,愿意办卡的消费者,是黏性最强、忠诚度最高的消费者,正确的做法是要对得起这份信任,要让最有价值的客户永远留住,而不是当成一锤子买卖的套路对象。
消费领域这些“套路”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纠风势在必行。这次电信运营商集体承诺“精简套餐 透明资费”,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也应该成为其他行业效仿的原则,即从诚信出发,为消费者提供清晰、真实的产品和服务信息。
不过,仅靠企业自身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行业自律还是不够的,监管永远不能缺位。对那些故意“套路”消费者的企业,要依法予以严惩,形成震慑,要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尤其是,需要考虑防范的措施进一步前置,而不仅是事后追究。比如,各行业要细化消费合同协议的标准化,杜绝商家故意用复杂条款挖坑套人。再比如,建立响应迅速的查询机制,当消费者面对一份诱惑犹豫不决,可以第一时间找到查询渠道,问问这个条款是否合规,是否存在隐患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这种前置性的防范机制是可以实现的。
企业、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共同努力,让“套路”无处遁形,营造公平、透明、诚信的消费环境。放心消费,才能真正提振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