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造”上太空!0.1毫米“充电宝”“喂饱”中国航天器

2025-07-22 11:27 阅读

走进位于新区经开组团的凯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迅光电”)车间,仿佛闯入了科幻电影现场——身着白色防尘服的工程师们像星际特工,在各类高科技设备间穿梭。这家企业不仅是国内四元系LED外延片、芯片领域的佼佼者,更是在高效砷化镓太阳电池的研发与生产上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的技术封锁,为我国航天事业等关键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01攻克“卡脖子” 技术

过去,在航天等高端领域,我国航天器所使用的空间物理电源系统,多依赖4英寸高效砷化镓太阳电池。然而,随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提升电源系统的可靠性与降低成本迫在眉睫,增大太阳电池的直径成为关键突破口。但这一技术升级面临着重重挑战,国外企业对相关核心技术严格保密,我国在此方面面临 “卡脖子” 困境。

凯迅光电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关键技术需求,果断将研发方向聚焦于大尺寸高效砷化镓太阳电池领域。

为攻克大尺寸太阳电池的 “卡脖子” 技术,凯迅光电全力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在技术攻关阶段,凯迅光电针对太阳电池和 LED 芯片两大类产品研发投入强度连年超7%。

02实现“航天级应用”

在企业产品展示厅,一片比A4纸还薄的“金属光盘”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6英寸高效砷化镓太阳电池,别小看这片0.1毫米的金属薄片,却能为深空探测器提供稳定电源。”总经理潘彬介绍,在研发6英寸高效砷化镓太阳电池的过程中,凯迅光电的研发团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尺寸增加,制作工艺难度呈几何倍数增长,其中最大的技术难点在于如何在高温制作条件下保证太阳电池不发生翘曲。

研发人员常常在实验室连续奋战数十个小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终于成功研发出6英寸太阳电池。潘彬兴奋地介绍:“我们已建成6英寸太阳电池生产线,生产的产品光电转化率达到33%。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太阳电池的发电能力,还能有效减轻航空器的重量。目前,我们正朝着更高目标迈进,新产品研制成功后,光电转换效率可达到34%。” 这一突破意味着我国在航天电源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打破了国外在大尺寸太阳电池技术上的垄断,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凭借在太阳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凯迅光电生产的高效砷化镓太阳电池已应用于“嫦娥四号”“嫦娥六号”“天问一号”以及我国陆地探测一号卫星等深空探测器及遥感卫星装备,为这些重大航天任务提供了可靠的电源保障。

来源:新区经开组团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