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越复杂,中欧越要秉持建交初心
中国外交部7月21日宣布,经中欧双方商定,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将于7月24日访华。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会见科斯塔主席和冯德莱恩主席,国务院总理李强将同欧盟两主席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双方借此契机将达成哪些共识,受到各方高度关注。
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中欧要谈的具体议题之多可想而知。但越是这样,就越有必要跳出具体问题本身,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着手,在根本上促进中欧关系良性发展。在这当中,尤其重要的是从中欧建交50年的宝贵经验中汲取力量。
中欧50年合作成绩斐然,本身就证明了双方是相互成就的伙伴。50年来,双方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坚守多边主义,已建立了70多个磋商和对话机制,双边关系政治内涵日益丰富;年贸易额从建交时的24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7858亿美元,相互投资存量从几乎为零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此外,双方在人员交往、应对全球性挑战等方面的合作也卓有成效。2014年,习近平主席历史性访问欧盟总部,提出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赋予了新的内涵,为中欧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欧加强互利合作是必选项而非选择题。中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欧洲企业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中国对欧投资为当地创造数十万个就业机会;中欧绿色和科技创新合作有力助推欧洲数字化和绿色转型。中欧班列成为连接中欧的“钢铁驼队”,有效维持了产供链稳定。习近平主席提出“三年一万,欧洲翻番”倡议推动欧洲青少年来华学习交流、中国对包括24个欧盟成员国在内的32个欧洲国家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去年中欧人员往来超970万人次,夯实了中欧关系的民意基础,推动了中欧文明交流互鉴。中欧为践行多边主义、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起到关键作用。
中方一贯支持欧洲一体化,支持欧盟增强战略自主,同时也希望欧方以实际行动尊重中方核心利益。中欧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那些谁单方面“占了便宜”、谁在双方关系中“吃了亏”的叙事都是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在经历50年发展后,中欧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为近20亿中欧人民带来了福祉,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互利合作树立了典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了力量。中欧关系不仅助力各自发展,也提升了双方在全球议题上的话语权,夯实了经济全球化与多边主义的基础。
中欧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发展水平不同,难免会存在各种差异和分歧。但不能因为有差异就视为对手,不能由于有分歧就寻求对抗。欧洲当前正面临各种挑战,但这些挑战过去、现在、未来都不是、也不会来自中国。习近平主席今年初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通话时指出,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越要秉持建交初心,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坚持伙伴关系定位。
一个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不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作为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两大市场、倡导多样性的两大文明,只要中欧选择对话合作,阵营对立就不会形成;只要中欧选择开放共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就不会逆转。当前,人类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中欧要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对话和沟通,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不断增进战略互信,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共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提供更多确定性,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