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古村走向“诗和远方”——钓源古村以专业运营激活文旅产业

2025-07-16 15:59 阅读
江西日报

7月9日,航拍下的钓源古村,青砖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本报全媒体记者张翰林摄

  7月9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吉安市吉州区钓源古村。这里,青砖灰瓦的赣派建筑依水而立,石桥小巷相映成趣,成片古樟绿荫如盖,让人暑意顿消。这个曾经交通闭塞、少有人至的古村落,如今游客络绎不绝,笑声和交谈声交织在巷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冷门”古村,到如今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诗和远方”,钓源古村这一变化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漫步在钓源古村,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保留完好的传统民居。走进礼派宗祠,景区讲解员、钓源村委会妇联主席彭月红介绍,这个占地1200平方米的古宅,经过精心修缮与改造,已变身为富有宋式美学风格的书院文化馆。馆内陈列有古籍、文物残片等历史遗存,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成为他们社交、聚会的场所。

  “现在,村里的祠堂、民居、牛栏、猪圈,经过修缮和流转,逐渐转变为民宿、书院、咖啡店、非遗工坊等新业态。”彭月红说,她在钓源古村扎根20多年,有着村民、妇联主席、导游、民宿房东等多重身份,她的各种“转身”,也正是钓源古村焕发新生的缩影。

  尽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名头,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钓源古村的发展滞缓。景区常年游客稀少、环境脏乱,经营举步维艰,长期依赖政府“输血”维持。

  为打破困局,2021年,吉州区政府引入十里芳菲文旅集团,采用“总承包+运营”模式,将专业的运营思维融入钓源古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当时,我们看到了钓源古村珍贵的历史和自然遗产,但也清醒地认识到,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未充分挖掘、游客停留时间短,是制约发展的关键。”吉安钓源十里芳菲文旅公司总经理孙志明回忆道。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团队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村庄进行了系统修缮与有机改造,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在种植绿色农产品、打造健康有机餐食的同时,统筹盘活山、水、田、园、房等原生态资源,让自然与生活重归本真。

  “钓源的变化,不止于形,更在于神。”孙志明说,村庄转型的核心在于文化注入与场景营造。“十里芳菲”与吉州区政府联合发起了“蝴蝶返乡计划”,通过“帮开店公益小组”“乡村运营师培训”、提供青年公寓等方式,帮助年轻人启动个性化乡村创业,拓宽职业选择。此举不仅吸引了青梅酒坊、种子实验室、宋代美学生活点茶馆等传统商户落户,还招募了一批热爱乡村、懂得生活的“主理人”,为古老的村庄注入了创意与活力。

  看到日渐“火热”的家乡,2024年,长期在外地创业的陈武森从深圳回到故土,在钓源古村创办了“哟潮艺术馆”,将吉安庐陵米塑制作技艺带回故土。“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专程前来学习非遗技艺,我也把这门手艺传授给乡亲,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2024年,钓源古村接待游客59.14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800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69万元,带动户均增收4万元左右,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共享共富。

  如今,在钓源古村,老住户与“新村民”共同营造着和谐的乡村生活。有的专注于稻谷与蔬菜的种植;有的则通过调制咖啡、烘焙面包等方式,打开了生活与工作的更多可能。对这里的创业者来说,钓源古村不仅是事业的起点,更是“诗和远方”,理想与生活在这片沃土上交织融合。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政昊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