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 | 这个“空心村”变成了“网红村”,你还没来过吗?

2025-07-15 16:54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一个陷入沉寂的“空心村”,凭借“生态+产业”的深度融合,成为江西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7月8日,我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媒体采访团来到南昌县塔城乡湖陂村,看到村里新气象不断,与青山绿水共同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湖陂村地处青岚湖与抚河交汇处,距离南昌市区约50分钟车程。一方面,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地景观,2000余棵池杉构成的“水杉秘境”宛如人间仙境,栖息着白鹭、苍鹭等48种鸟类,是一处夏季候鸟的极佳观赏点,被誉为江西的“阿勒泰”。另一方面,这里曾经陷入发展困境,道路难走,房屋破旧,年轻人纷纷往外跑,只留下留守老人与破败老屋,房屋空置率高达25%,而且农业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捉襟见肘。

“空心村”怎么盘活?人员外流怎么办?乡村如何振兴?这对拥有广袤农村的江西来说,既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道大难题。

我们迫切地想知道,湖陂村究竟有什么妙招。

一走进村子,扑面而来的时尚气息令人惊喜:一个小小的村庄竟然有几间咖啡店、书屋、手工作坊和民宿。这些都是“新村民”带来的。彭白玲是最早回到村里的年轻人,被大家称作1号“新村民”。我见到她时,她正在村口不远处的咖啡店里冲泡咖啡。她告诉我,最初辞职回到乡村,并不是为了创业,只是想回归自然,带设计师回来,把爷爷的老房子改造一下,在村里过得舒适一点。没想到,彭白玲把自己改造后的房屋美照发到朋友圈,吸引了一群朋友来到湖陂村,在这里体验起了慢生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了攒足“人气”,湖陂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精心规划了“水岚十景”,打造观鸟摄影文旅IP。同时,村里启动“招引新村民、培育新农人、发展新业态”三新计划,吸引了25户涉及设计、教育、园艺、新农业等领域的创业者入驻,创新“老表+村漂”治理模式。渐渐地,危房变成民宿,粮仓飘出书香,老房子里“长”出咖啡店、面包坊。村民与“新村民”融洽相处,他们一起看看鸟、种种菜、养养鸡,聚在村头喝着咖啡聊家常,互相交换好吃的。村民还告诉我们,村子里还能经常看见白皮肤、黑皮肤的国外友人来看候鸟。这个隐秘的村落正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

数据最有说服力。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70万元,较2016年猛增14倍,今年端午节单日游客更是超过5000人。“生态+产业”的深度融合,让曾经入不敷出的空心村彻底换了个模样。调研中,乡里干部告诉我们,湖陂村人气暴涨,让乡里两家曾濒临倒闭的牛脚特色餐饮店活了下来,而且牛脚店越开越多,不少以前出去的年轻人也回来就业了。

湖陂村的蜕变,藏着一个朴素道理:乡村振兴的独特魅力不在于复刻城市的繁华,而在于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让乡村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湖陂村的改造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因地制宜开展“微改造”“精提升”,在保留乡村肌理的同时打造特色“微景观”,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让乡村成为“诗和远方”。

湖陂村的蜕变,源于一场“生态+产业”的深度融合,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湖陂村正是抓住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迅速发展湿地经济、候鸟经济,才让“生态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从“空心村”到“网红村”,湖陂村的振兴之路值得各地学习借鉴。未来,如何让“网红”变“长红”,也同样考验着当地的智慧。(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继妍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