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代医学的“针”功夫有多深?

2025-07-14 18:20 阅读
大江新闻-江南都市报原创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就已钟情于针灸疗法,他所使用的医针,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钢制医用毫针

  炎炎夏日,三伏天易使人倦怠、食欲不振,而针灸是冬病夏治的方式之一。令人惊叹的是,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海昏侯刘贺就已钟情于针灸疗法,他所使用的医针以炒钢制成,直径在0.3至0.5毫米之间——这与当今最常用的不锈钢毫针型号竟惊人的一致。

  近日,《文物》杂志2025年第6期刊登了题为《南昌海昏侯刘贺墓出土医针初探》的论文,揭开了南昌海昏侯墓发现我国最早钢制医用毫针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西汉医针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医学史的重要实物证据,也引发了人们对江西古代针灸技术水平的关注:它究竟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图片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海昏侯墓出土漆木盒内取出的器物(上为玉管)。

海昏侯墓出土的针状物检测样本。

  壹

  直径0.3毫米的医用钢针

  堪称西汉的尖端科技

  这些珍贵的医针出土于海昏侯主棺内棺头箱的一个漆木盒中。为妥善保存,医针先用织物包裹,再纳入精制的玉管内。这种存放方式既卫生、便于取用,又可有效防止遗失。

  主棺是刘贺墓的埋葬核心与礼仪中心,其内棺头箱所出器物,多为墓主生前珍视或贴身之物。该漆木盒工艺考究,表面贴饰大量动物纹金箔片,并以数道银扣加固。盒顶中部还设有铜质封泥匣,足见盒内物品之贵重。盒内玉管制造精细,形制袖珍,便于随身携带,这进一步印证了管内针状金属物的非凡价值。

  专家经超景深显微镜观察显示,玉管内针状物数量在5枚以上。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四科负责人、副主任中医师余学龙介绍,西汉是中国医学发展的高峰,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原始成书即可追溯至战国至西汉时期。

  余学龙指出,西汉中医虽已有“九针”体系,但史料对其粗细记载不详,仅能依据图画辨识毫针为九针中最细者。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首次揭示,西汉时期的钢制毫针直径竟然已达到0.3毫米。“现代不锈钢医针虽可细至0.1毫米以下,但因过细难以达到所需刺激量,故临床普遍使用的仍是0.3毫米规格。”

  余学龙认为,如此精细的0.3毫米钢制医针,在西汉时期恐非皇室成员(如刘贺)莫属,堪称当时“顶尖科技”制作出的稀世珍宝。相较之下,民间所用医针远不及此精细,“民间行针时,常需寻找体质相宜者先行试针,以观察是否会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

  贰

  海昏侯迁居南昌

  西汉宫廷医术“南下”开启江西医学新篇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卷。其中,《灵枢》所载的针灸疗法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反映了西汉时期针灸医学已达到发展高峰。余学龙表示:“针灸不仅深受皇室青睐,在民间的应用也极为广泛且水平颇高。”

  余学龙认为,海昏侯刘贺迁居南昌时,必然带来了代表当时最高医学水准的御医等专家人员和治疗技术。这对发轫于西汉的江西旴江医学流派,日后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四大著名地方医学流派之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刘贺之后,道教名家葛玄在江西阁皂山修道炼丹。因其对药材的大量需求,促使来自四面八方的药材在此汇聚,历经历史积淀,最终成就了“樟树药都”的盛名。

  葛玄之孙葛洪是东晋著名医学家,长期在庐江郡(今九江、南昌一带)、豫章郡(今南昌)等地隐居炼丹、行医采药。庐山是其重要活动地之一,至今仍流传着“葛洪炼丹井”等遗迹传说。

  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是一部极具实用价值的医学典籍。该书系统收录了江南地区(含江西)的众多草药验方,如用青蒿治疗疟疾,充分体现了他在江西等地的丰富医疗实践。余学龙表示,书中对部分病症的描述,如湿热瘴气等,也与江西的地理气候特点高度契合。

  葛洪在江西的修道与行医活动,有力推动了道教医学在当地的发展。其著作通过道教网络在江西广泛传播,深刻影响了后世医家。至今,江西樟树、阁皂山等许多地方,仍尊奉葛洪为“药王”并加以祭祀,足见其在这些地区深远持久的影响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记载了青蒿“绞汁”治疗疟疾的方法,这一关键记载为后世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提供了重要启示。而青蒿在江西的广泛分布,更可视为葛洪与这片土地自然资源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联结。

  叁

  海昏侯出土医针还未修复

  后续研究需依托多学科合作

  历史上,中国长期维持着庞大的人口规模。余学龙认为,中医药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历史上多次暴发的瘟疫,中医药都曾发挥关键救治作用。相较之下,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则造成了区域性人口锐减。

  作为中医药大省,江西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余学龙表示,医疗技术的进步往往与经济发展同步。宋代,江西经济繁荣,数度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之一;至清代,江西中医药发展则达到鼎盛。“彼时中医学科体系已相当完备,甚至出现了儿科、温病、妇科等专科治疗。”

  近代江西名医辈出,如南昌人姚国美,被尊为近代中国四大名医之首,亦是当代旴江医学的代表人物,民间素有“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之誉。

  姚国美之侄姚荷生,曾担任江西中医药大学(前身为江西中医学院)首任院长。他培养了黄存垣、伍炳彩等中医名家,为江西中医药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江西中医药大学针灸科已发展成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同时也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与重点学科,尤其在痛证、瘫证等领域的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

  海昏侯墓出土了迄今中国最早的钢制医用毫针,这一重大发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少读者关心其修复进度与展出时间。对此,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表示,为最大程度保护文物安全,研究团队并未将玉管内针状物全部取出,仅选取了部分玉管残件及文保清理过程中从玉管断裂处脱落的针状物残件作为样本进行科学分析。目前,出土医针尚未进入修复阶段,后续深入研究需依托多学科合作持续推进。

  值班编辑:傅蓝天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