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感悟写作的意义

2025-07-13 21:17 阅读
解放军报

前几天在图书馆里,偶然听到邻桌的两个学生聊天:“现在的AI都能写论文了,咱俩还在这费劲地查资料、搜文献,是不是太傻了?”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我原本平静的心湖。是啊,现在的算法是真厉害,不仅可以批量生产文字,还能生成图片和视频。我们为什么还要一字一句地打磨自己的文章呢?

我想起去年冬天,在天津一家旧书店偶遇的一位老人。他戴着老花镜,在泛黄的稿纸上认真地写着回忆录,写他年轻时在农村如何历练自己。他说:“这些故事要是交给AI,写出来的不过是‘大路货’。但我要写的,是当时生活的细节和个人的感受。”

那一刻,我突然有所触动:写作不是一场效率竞赛,而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和故事的独特方式。

人类笔下的文字是有生命温度的。甲骨文上那些刻痕,敦煌经卷里的飞白墨迹,甚至中学生作文本上歪歪扭扭的“流水账”——这些或庄重或稚拙的笔迹,都仿佛跳动着真实的生命脉搏。

此前,我在网上偶然读到一位山区孩子写给父母的信:“妈妈,今天放学路上,我发现蒲公英的种子像小降落伞,飞得好远好远。”句子没有华丽的修辞,却让在远方打工的父母红了眼眶。或许,AI可以写出更“正确”的比喻,却难以写出孩子眼中那份带着泥土气息的花香。

很多人把写作看作一项“技能”,我却觉得它更像一扇窗。记得有一次,我试图用AI写一个关于“城市孤独感”的短篇。它给出的段落工整而理性,分析得头头是道,但读着读着,心里却泛起空虚。

于是,我关掉电脑,走到街角的便利店,观察深夜买泡面的加班族、蹲在台阶上喂流浪猫的姑娘。当我把那些零碎的画面写下来时,文字突然有了温度。或许,今天写作的本质,是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停下脚步,重新学会“看见”——看见煎饼摊老板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多少故事,看见地铁里低头阅读的年轻人心中的梦想,看见公园里牵手散步的老夫妻彼此眼中的深情。

有人担心,写作会被AI取代。但是,苏轼在贬谪途中,写下的诗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所以千古流传,仅是因为写得工整吗?不是的,诗里奔涌的是他历经沧桑后的豁达,是生命淬炼出的感悟。外卖小哥雷海为在送餐间隙背诗,人们为他鼓掌,不是因为他的记忆有多精准,而是因为他用平凡的日常,托起了一个诗意的灵魂。这些带着生命体温的写作与阅读,可能是算法、大数据无法抵达的境界。

现在的写作,早已不拘泥于纸和笔。它可以是凌晨失眠时在手机备忘录敲下的碎碎念,可以是给好久不联系的朋友发的一篇“小作文”,甚至可以是发在社交媒体上的、带着表情包的个人感悟。写作的形式和媒介多种多样,只要你有表达的欲望,随时随地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心情、分享见解或是讲述故事。当写作回归到这种最本真的状态,它就有了生命力。

在这个追求“快”和“标准答案”的时代,写作或许是一种“慢”的抵抗。它不保证产出最优解,但它允许我们笨拙、允许我们在文字的迷宫里迷路,然后突然撞见某个意想不到的出口。

正如此刻,我删掉AI帮我列好的提纲,任由思绪在键盘上自由流淌——这种自由,才是写作珍贵的馈赠。它让我们得以逃离那些预设好的框架,摒弃那些机械化的模板,将真实的自我流露于纸端。

所以,当你询问“写作还有意义吗”,不妨先问问自己:我还想保留这份用文字丈量世界的思考力吗?在这个被数字和代码充斥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文字独有的温度和力量?当你面对空白的文档,指尖悬停在AI的软件上,心中涌起的那份犹豫与挣扎,或许正是对写作意义的深刻反思。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