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世界遗产再+1 跟随镜头实地探访西夏陵
北京时间7月11日晚上,正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保持了世界前列的位序。
此次申遗的西夏陵共包含4大人工建造的遗存要素,分别是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以及32处防洪遗迹,还有一处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基址,考古初步判断是与祭祀相关的大型场所。此外,西夏陵遗址博物馆还存有7000余件可移动文物。整个遗址区面积达38.99平方公里,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遗存。可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实证了公元11至13世纪,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同滨:西夏陵遗址整个构成要素一部分是自然要素、一部分是人工要素,共同合成了西夏陵的独特景观。这次申遗是对西夏的重新认识,因为西夏在我国的二十四史上没有记载,但它是与宋、辽、金同时存在的王朝。
西夏王朝于公元1038年建国,1227年被蒙古大军攻陷,此后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前后存续共190年。
20世纪30年代,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卡斯特尔飞越宁夏贺兰山时,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定格”下山脚下一片神秘的建筑——圆锥形的“土堆”,并收录进其《中国飞行》一书。此后,西夏陵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是在1972年至1977年间,考古人员第一次对西夏陵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证实了《嘉靖宁夏新志》所记载的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西夏陵的存在由此确认,它西北傍高山,东眺兴庆府与黄河,背山面水、地势开阔,与山势雄伟的贺兰山共同形成了气势壮丽的陵区景观。
9座帝陵规制类似 诉说西夏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帝陵是西夏陵遗产要素的核心之一,在这片广袤的陵区内共有9座规模不同的帝王陵墓,它们静静地诉说着西夏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9座帝陵虽然面积大小不一,但它们的建筑布局却遵循着相似的规制。每座帝陵都以陵城作为核心结构,陵城四面墙体的中部都设有门阙,四角还巧妙地设置了角阙。走进陵城内部,献殿、鱼脊状突出地表的墓道封土、最高达20余米的陵塔等建筑遗迹依次排列,部分帝陵还特别修建了中心台,彰显王者尊严。
图中这个高大的土堆被称为陵塔,和中原的许多墓葬不同,它的墓葬并不是在这个土堆的下方,而是在它距离10米远的南侧,在历史上已经遭到比较严重的损毁。
帝陵所有的墓室均已在历史时期遭毁灭性破坏,目前仅对6号陵的地下部分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采集和出土了大量建筑构件,以绿釉琉璃鸱吻、脊兽和雕龙望柱最具代表性;随葬品中以金、银制的马具、饰物等,最为精美。
3号陵是9座帝陵中目前地面遗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地面部分基本呈中轴线对称分布,有明显围合而成的陵城。陵城南侧向外延伸形成一个月城,月城南墙中部开辟门户,并建有门阙。月城内设有神道和石像生,这些石刻动物仿佛是守护帝王长眠的忠诚卫士。在月城前方,还精心布置了阙台、碑亭等建筑。整个陵域的最外围,四角矗立着四座庄严的角台,勾勒出帝陵的宏大轮廓。
经过近千年风雨,如今这些帝陵的地面建筑主要保存下来的是夯土结构部分。其中,1号至6号陵的陵园格局和建筑遗址保存最为完好,地面遗存清晰可辨;7号陵仍保留着近半数的地面建筑遗址;而8号陵和9号陵则以陵塔的形式延续至今,见证着时光流转。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陈同滨:我们把人工遗存分布区的范围划为了遗产区,相当于纳入了中国文物法保护下的保护范围,进行实时管理。周边的贺兰山,还有周边相关的一些戈壁的地貌,再加上城市发展方向过来的一定距离内,我们都划成了缓冲区。这样既保护历史环境要素——贺兰山的戈壁滩,也控制住城市发展对遗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西夏陵缘何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至今,全球已有196个缔约国,1100多项世界遗产。那么,什么样的项目才能成为世界遗产,这次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符合了哪些标准?专家对此进行解读。
世界遗产需要具有突出普遍世界价值。主要涵盖三个要素:第一,要符合世界遗产的价值标准。文化遗产有6条,自然遗产有4条,根据类别符合其中一条即可过关。第二,遗产要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第三个要素是,遗产要有中长期保护管理保障。
陈同滨介绍,世界文化遗产的6个标准分别为创造性价值、交流价值、见证历史的价值、典范的价值、人地关系的价值以及关联性价值。这次我们提出来主张是有交流价值,有见证价值。西夏陵所呈现的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的特征,其实也代表了中华文明自身的一大特征,很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