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赣鄱|篁岭古村何以焕新出圈

2025-07-10 18:50 阅读
大江新闻-江西日报原创

2025年6月,来自巴基斯坦、阿塞拜疆等国驻华使节以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代表相聚篁岭,以“文明互鉴·村落共生”为主题,与山西、安徽、江西的村委会主任代表进行围桌对话。这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婺源篁岭古村走向国际传播的又一次精彩亮相。

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征程中,篁岭村从一个濒临消失的半空心村到国际旅游名村的蝶变,究竟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呢?

undefined

美丽IP:晒出“最美中国符号”

明代肇基的篁岭村,处于婺源石耳山脉的山腰之上,民居依山而建,鳞次栉比,以“窗衔墉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的风貌,成就了“梯云村落”。据道光版《婺源县志》记载,篁岭村的初名为篁里——“此地古名篁里。篁岭(山),县东九十里,高百仞,其地多竹,大者径尺,故名。”

很显然,建在山崖之上的篁岭村,水口遮蔽,周围古木修竹成林,颇有“隐居”的意味。然而,从沟壑、山涧,一直向山体拓展,都是层层叠叠的梯田。祖祖辈辈以传统种植为生计的篁岭村民,长年累月耕作的是万亩梯田,面对的却是地无三尺平的生活环境。

山陡,岭高,没有晒场。收获的农作物去哪晾晒呢?

家家户户只有因地制宜,在房屋上搭建晒栏,把四季的收成晾晒于晒栏之上。久而久之,村里形成了春晒笋蕨、夏晒果蔬、秋晒五谷辣椒、冬晒腊味的风俗。不承想,民居晒楼呈现的“晒秋”风俗,本来是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关系,但随着搬迁与村民外出务工,186户人家只剩下68户,村庄开始走向没落——民居破败,祠堂坍塌,晒楼之上也很难看到晒匾中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了,村民人年均收入只有3500元。

2010年,婺源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偏于一隅的篁岭村凤凰涅槃,以公司+农户“共同入股、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可持续共建模式,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古村落的烟火气慢慢回归。当梯田油菜花海与晒楼“晒秋”风俗成为绚丽的景观,村庄处处呈现油画般的质感,以及生发大地丰收的原乡诗意。鲜为人知的篁岭村一旦破茧化蝶——迈出了“复原晒秋、创意晒秋、订制晒秋、体验晒秋”四步曲,极大地吸引着中外游客关注的目光。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不再是乡村旅游的看客,他们已然成为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参与者、共享者:村民曹加祥用晒秋景观和晒秋摄影作品为家乡代言;村民江时英、李红英等成为名副其实的“晒秋大妈”。

2014年11月,篁岭晒秋景观被“美丽中国”组委会授予“最美中国符号”。于是,篁岭古村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中外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区。

undefined

活态传承:打造“中国乡愁体验地”

大地、村庄,是人们感念的胞衣。宛如画卷铺展的篁岭村,生活烟火,晒秋风俗,风味小吃,一年四季勾起我们精神深处那带着家园暖意的缕缕乡愁。

与山风云朵相约,与花香鸟鸣为伴。想必每一位走近篁岭的旅人,都在聆听人与天地山川的对话。那蜿蜒的梯田、叠起的民居、多彩的晒楼,分明是篁岭人用勤劳与智慧创作的生活美学,显现出的不仅是村庄的民俗文化特征,更是农耕文明的活态传承。

青山对峙,林木葱郁。水口,篁岭村的门户。这里既是古老的“村庄公共园林”,也是野生动物的“庇护所”。“树养人丁水养财”的传统意识,建设美丽家园的环境理念,是打开篁岭数百年过往的钥匙。步入新时代,处处和谐共生的画卷,既是篁岭的生态“颜值”,更是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最好途径。

沿水口的山溪、拱桥、古道,一径通往篁岭的生态秘境。白腿小隼、白鹇、斑头鸺鹠、麂子等珍稀动物栖息其中。那挺拔遒劲的国家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红豆杉,中生代孑遗稀有树种银杏,以及高耸苍翠的香榧、香樟、枫香、松树、槠树,无疑是篁岭村的生态坐标。

自然与时光的加冕,经年徽州文化的浸润,让篁岭依然原汁原味地保持着婺源古村的风貌。祠堂、书院、客馆、民居、工坊、商铺,鳞次栉比,一百多栋明清古建堪称徽派建筑遗存的迷宫。客馆、怡心楼、五桂堂、六顺堂等徽派建筑,是“无处不雕花”的精彩体现——“渔樵耕读”“诗书传家”“五子登科”“状元及第”“八仙过海”“松鹤延年”“福禄寿喜”,每一幅雕饰之中,都蕴含着民间文化的丰沛与雕刻技艺的精湛。

千米天街,辐射出添丁巷、犁尖巷、大丰巷、担水巷、厅屋巷、团其巷、五桂巷、月光巷、方竹巷。巷陌之中,楼院、民居、店铺、茶馆,好比时光的隧道,随时让你开启一段沉浸式的非遗之旅——婺源徽剧、三雕、傩舞、绿茶制作技艺、油纸伞制作技艺……吸引着四海宾客慕名而来。

在篁岭村,村庄的肌理无处不在,风景不需要刻意寻找,一座拱桥,一口古井,一个转角,一条深巷,一扇窗棂,一处门廊,都韵味十足。榨油、打铁、剃头、编竹匾、编草鞋、编花灯、搓棕绳、打爆米花、打麻糍、挑货郎担,还有迎娶婚俗的情景都可以遇见,仿佛在一步一回眸中,重拾的是一段旧时光。篁岭“中国乡愁体验地”话题迅速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传播,流量“爆棚”。

没承想,如此古朴的篁岭村,5年前已经实现“一码通”,开启了智慧旅游新时代。100多名青年创客先后驻扎篁岭开店,孵化出“半岛南山”“村姑的天堂”“徽·美术馆”“蚺咖”等20余个本土品牌。

每年农历九月,篁岭村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晒秋文化节”。村民齐聚民俗文化展览馆前,欢天喜地走向村庄T台,秀农具,秀作物,秀收成,秀出幸福生活的好年景。一批“种植达人”“米粿达人”“米饼达人”“抖音新人”,应运而生。

当夜幕降临,篁岭结合地理、自然、村落特点,推出的沉浸式夜游项目——乡村奇妙夜异彩纷呈。龙灯,是篁岭村的图腾。鼓乐喧天中,80多个村民在天街进行舞龙灯巡游,蔚为壮观。而村民汪永标、俞汉彬白天编竹匾、打爆米花,晚上进行舞鹤表演。篾扎纸裱的双鹤,一旦到了他们手里舞动,瞬间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一个个带着古村温度的节目,无不令人啧啧称奇。

想必每一个行走在篁岭的旅人,无论是在梯田花海、梅园、杜鹃园、樱花园,还是在天街、水街、晒秋美宿,寻寻觅觅的是神往家园的模样,而心中触发的便是那一缕柔软的乡愁。

连续十年的景观、服务提升,迎来了篁岭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篁岭村民汪杏花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我们篁岭,以前是一个很古老的村庄,村民靠种田种地,获取一点收入。现在,旅游业发展起来了,我们都在这里上班,景区发展得这么红火,我们也跟着开心。”

2024年,篁岭景区年接待游客312万人次,村民人年均收入达5.6万元。同年12月,篁岭景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破圈出海:做好“篁岭模式”国际传播

undefined

生态旅游,文化赋能,助推乡村振兴,“篁岭模式”激荡起万千气象。篁岭村是否能够破圈出海,精准对接国际市场,是新时代做好生态文化旅游国际传播的必答题。

所谓“篁岭模式”,即立足生态资源,以文化产业带动,将篁岭打造成旅游基地、度假基地,而最终成为村民家门口的就业基地。每一位村民既是篁岭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服务者,也是这一模式的最大受益者。200多名村民成为公司员工,篁岭及周边村庄400多户从事旅游服务经营。

“篁岭的‘社区受益’模式,值得全球其他地方借鉴。”2015年,在乡村旅游发展升级“篁岭样本”国际研讨会上,世界旅游组织和亚太旅游协会专家斯科特,如此评价篁岭,“我觉得这个村庄很棒。我发现它对很多人都有吸引力,不仅仅是中国人还有海外的人。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有文化创意的地方。”

一石激起千层浪。篁岭的破圈出海,极具开创性意义,并形成了常态化的跨海交流:2017年,威尼斯电影节“中外最佳外景地”、亚洲“红珊瑚奖——最佳旅游小镇”花落篁岭;2018年,近百家国际旅游名村携手成立“中国国际旅游名村联盟”,并在篁岭设立秘书处;2019年,“篁岭模式”被世界旅游联盟评为“旅游减贫案例”;2023年,篁岭以原乡诗意跻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2024年,第三届国际旅游名村村长峰会暨“最佳旅游乡村”论坛在篁岭举行;在2025ITB Berlin(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上,篁岭与20余家国际知名旅行社及旅游科技企业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为客源全球化奠定基础。与此同时,篁岭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商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系统总结、提炼“篁岭模式”的理论框架,致力于为全球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只有根植传统,才能拥抱世界。每一次的交流、融合,都是双向奔赴,不断激发的是发展的新动能、新活力。春种秋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2015年开始,连续举办九届的篁岭“晒秋文化节”,在荣获“2024亚洲尖峰奖——最佳地区振兴示范项目”之后,2025年3月再次登上国际舞台——荣获IFEA(国际节庆协会)亚洲分会“最佳乡村节庆奖”,标志着篁岭晒秋这一“最美中国符号”成功获得了国际权威认可。

从此,篁岭最具辨识度的一张“世界名片”诞生了。

新时代、新境界。晒出“最美中国符号”的篁岭,不断焕新出圈,已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窗口,以及国内外游客追寻的“诗和远方”。

文/洪忠佩

图/曹加祥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