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热议:马路“暗器”,为何能长期横行?
据《法治日报》7月8日报道,天津的赵女士近日带3岁孩子出门时,孩子险些摔伤——蹦跳前行中,孩子突然向前倾倒,幸亏赵女士反应迅速,在孩子额头触地前一把抓住。“低头才看到,路上有颗凸起的地钉差点绊着孩子。”赵女士说,附近地面有多颗这样的地钉,不易察觉,对老人、小孩和骑车者尤其危险,一旦绊倒后果严重。
记者调查发现,赵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不少城市的主次干道及商场、小区、地铁、学校附近路面,都存在残留地钉的问题,成为马路“暗器”。
图源:《法治日报》微信公众号
一颗凸起几厘米的地钉,可能绊倒蹦跳的孩童,可能让老人摔伤,甚至可能成为致命隐患。天津赵女士的惊魂一刻,以及多地出现的地钉伤人事件,都在叩问:这些潜伏在路面的“暗器”,为何能长期横行?究竟该由谁来拿起“拔钉锤”,还路人一片安全?
马路地钉的存在,并非无法解决的难题。从源头看,它们多是施工围挡、广告牌、减速带等设施拆除后的“遗留物”。若施工方在撤离时多一份责任,将地钉彻底清理;若监管方在验收时多一道工序,对路面恢复情况严格把关,这些“暗器”本不该出现。但现实是,拆除时图省事、验收时睁只眼闭只眼成了常态,简单锤弯的钉子随时间推移再次凸起,最终将风险转嫁给无辜路人。这种谁施工谁不管善后的甩责心态,正是地钉泛滥的直接推手。
更令人忧心的是,面对群众反映,不少部门陷入“都该管又都不管”的僵局。“非职责范围”的回复、拖延不决的处理、治标不治本的敷衍清理,让本可及时消除的隐患拖成了难事。地钉虽小,却折射出城市管理的“盲区”:当责任划分模糊、监管链条断裂,哪怕是几厘米的凸起,也能成为考验治理效能的“拦路虎”。
破解地钉之困,关键在于拧紧责任链条。一方面,需明确“谁设置、谁拆除、谁清理”的主体责任,将地钉清理纳入施工项目验收标准,对遗留隐患的责任方依法追责,从源头切断“暗器”的产生路径。另一方面,要打通监管“最后一公里”,建立跨部门的快速响应机制,比如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市民投诉,明确责任单位和处理时限,避免“踢皮球”。对于无人认领的“无主地钉”,应划定兜底责任部门,确保“发现即清理”。
城市的文明,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的光鲜,更藏于路面的平整、细节的温度。一颗小小的地钉,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期待相关部门主动拿起“拔钉锤”清除隐患。毕竟,让老人敢放心散步,让孩子能自由奔跑,才是城市应有的模样。
马路地钉成“暗器”,不能只让群众生气,别等地钉“惹事”了才去拔!
(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