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新区:多元产业协同并进 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清晨,新祺周的薄雾轻笼,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老厂房斑驳的砖红色墙上,身着80年代工装的演员正在演绎一场怀旧爱情故事;不远处,赣江中药创新中心的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将千年古方转化为现代制剂;而在江铃新能源汽车的生产线上,每2分钟就有一台崭新的汽车完成下线……赣江新区,这个国家级新区正通过多元产业协同并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从“试验田”到“新高地”,微短剧产业崛起
在数字经济与文化消费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微短剧产业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增长极。赣江新区敏锐捕捉这一趋势,以“生态思维”谋篇布局,推动微短剧产业从“单兵突进”转为“集团作战”,从“资源分散”走向“聚势赋能”。2024年以来,赣江新区共受理微短剧报批审核200余部,先后吸引红果短剧、时刻互动、影行天下等40多家企业落户。在6月18日正式启动运营的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基地内,多个微短剧剧组已经入驻开拍。作为江西首个集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发行投流、版权维权、产业配套、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全链路产业基地,该基地依托赣江新区产业支持,为微短剧创作者提供全方位服务。“赣江新区微短剧产业基地拥有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百个多元场景,引入AI辅助赋能剧本创作,还提供设备共享、后期制作协作平台,进一步降低创作成本,真正实现剧组‘拎包入驻’无忧创作。”基地负责人李悦晴介绍道。作为全国首个系统性布局微短剧产业的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出台的《关于支持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堪称行业“政策标杆”。链主类企业最高可获1500万元年度支持,“短剧贷”金融产品为中小剧组解决融资难题,备案审批流程更是压缩至传统模式的30%。
从“古方传承”到“创新药研发”,大健康生态成型
作为赣江新区重点布局的特色产业,大健康产业以中医药为引领,构建“中医药+”与“+中医药”的双向融合模式,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生态体系。中医药科创城内,隆平全谷物膳食产业基地大健康车间竣工投产,中宝药业创新制剂基地主体封顶,一系列项目的落地彰显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在人才与平台建设上,赣江新区构建了创新驱动的双轮支撑体系。通过出台专项人才政策,开辟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累计吸引400余名大健康领域科研人才扎根发展;同时集聚24家创新研发平台,其中包括赣江中药创新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健康产业研究所等三大“国字号”平台,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产业生态布局方面,新区已形成创新药研发生产、医疗器械、药妆、药膳四大核心模块,构建起“种植+研发+药品+器械+诊疗+疗养”的全产业链闭环。华润江中科创城现代中药生产基地已实现满负荷生产,月均产值可达7000万元以上;唯铂莱生物制药研发的生物卤化技术和生物合成天然蓝色素在业内都处于领先地位。方盛制药、山东扁鹊等企业推动八珍益母胶囊等中药独家品种产业化,牛黄蛇胆川贝液等经典名方实现现代化升级;婴童植物护理基地、雪玲妃本草护肤产业园等项目,将中医药元素延伸至大健康消费领域;江西省转化医学研究院园区,聚焦重大疑难临床问题,将转化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疗法,打造产学研高度整合的国内一流转化医学研究院。
从“零部件”到“生态圈”,新能源集群引领
整车制造企业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龙头”,江铃新能源、百路佳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磁吸效应,吸引欣旺达动力电池、华创新材超薄锂电铜箔、科达利精密结构件等50多个产业链项目纷至沓来。在赣江新区百度智能云(江西)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测试区,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激光雷达扫描的3D点云图像,AI算法自动标记着行人、车辆和交通标志,工程师们正在模拟复杂的路口场景,为江铃无人车提供更精准的训练数据。百度智能云(江西)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产业基地充分利用百度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产业领域头部地位和相关企业丰富的产业园区运营经验,共同建设AI数据服务产业基地以及AI数据标注实训中心、大模型产业赋能中心“一基地两中心”。6月6日,赣江新区举办装备制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会,搭建起企业沟通的高效桥梁。会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深度交流,共享信息、深化合作,实现资源的精准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产业生态体系的完善,为产业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政策与产业协同的双重助力,为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提供了坚实支撑。在龙头企业的强力引领、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产业协同发展的推动下,赣江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加速构建起涵盖整车制造、零部件配套、技术研发、智能应用、产业协同的完整生态圈,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当数字文化的新兴潮流、中医药传承的传统智慧、新能源革命的强劲动能在此交织,赣江新区正以产业生态的“集聚效应”,书写着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注脚。在赣江新区这片创新热土上,政策精准滴灌、人才奔涌汇聚、资本活力涌动、技术破壁融合,将在多元产业的协同共进中,持续释放生态红利,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区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