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坚守,他为600多个孩子点亮求学路

2025-07-08 08:49 阅读
当代江西

刘辉的善举,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更多人的爱心。

“刘老师,我已经跟宜春市国家电网签约,7月中旬入职;我妹妹也马上大学毕业了。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一家人的关心和帮助!”

刚刚从南昌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的铜鼓县排埠镇南溪村学生何涛,将这个好消息带到刘辉家中。

几年前,这个因父亲意外离世而濒临失学的家庭,正是在刘辉和“绿丝带助学金”的帮扶下才得以跨越困境。11年间,身为铜鼓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的刘辉,凭借一腔热忱与不懈坚持,动员爱心人士出资130万元设立了“绿丝带助学金”,为600多名困难学子架起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

刘辉给贫困学子上门送助学金。

初心如炬:缘起困境中的守护承诺

2017年9月,新学期报到截止日的傍晚,正在埋头工作的铜鼓中学党支部书记刘辉,被一阵敲门声打断。一位面容憔悴的农村妇女,手提破旧编织袋,身后跟着李金、李霞两姐妹。原来,这个家庭全靠母亲打零工维持生计,父亲因病丧失劳动能力,面对新学期的学费,母亲四处筹借无果,只能向学校求助。

刘辉利用休息时间上门走访,眼前的景象刺痛了他的心:一家六口挤在邻居家闲置的两间破旧房屋里,除了一盏摇晃的电灯,再无任何家电。当晚,刘辉将所见所闻写成文章发布在网络平台,凭借多年积累的网络影响力,迅速筹措到3000多元善款。紧接着,他又通过多方联系,找到铜鼓上泗坊的温老板,帮助解决了姐妹俩高中三年的全部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这段经历被一位在外创业的铜鼓老板得知,他深受触动,主动找到刘辉,决定出资设立“绿丝带助学金”,并全权委托他负责调查和发放工作。

为什么叫“绿丝带助学金”?刘辉解释,绿色是自然、生命、希望与成长的象征,也寓意着长青,表示助学金将为受助者铺就长期成长的道路,赋予其自我发展的“生命力”。而丝带具有“连接”“传递”“关怀”的寓意。因此,“绿丝带”既延续了公益符号的辨识度,又通过颜色赋予其独特的教育属性,象征社会各界对受助者的温暖关怀与支持纽带。

资助条件很简单:一是学生渴望读书,二是家庭确实困难,同时期望孩子们努力学习、孝敬父母、回报社会。从最初陪同走访,到后来的全权托付,刘辉对拟资助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以及亲如家人的态度,让捐资老板深受感动,助学金金额也从每年一两万元逐步增长到二十多万元。

11年来,刘辉的足迹几乎遍布铜鼓的每一个村组。他的汽车里程表记录着助学路上的奔波,也见证着600多个家庭重燃希望。这份坚持,不仅源于对困难学子的深切同情,更源他自内心深处的感恩之情。

刘辉的父亲曾是湖南浏阳市沙市镇干部,在刘辉不满周岁时,在抗洪抢险中英勇牺牲,被认定为革命烈士。成长过程中,党和政府的抚恤、乡亲们的关爱,让刘辉铭记于心。“20世纪60年代,生产队很多家庭缺粮,可我们三姐妹却有饭吃。村支书说‘我们可以没饭吃,但不能让烈士的子女挨饿’。”这份恩情,成为刘辉助学路上的精神支柱。

大爱无疆: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温暖守护

哪里有贫困学子,哪里就有刘辉的身影。

受助者袁芳高三那年父亲因病离世,生活的重担让她不得不放弃大学梦,前往深圳打工。彼时,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的她,突然接到刘辉的电话:“回来读书吧,学费的事我来想办法。”此后,每个新学期开学,5000元“绿丝带助学金”都会准时送到她手中。

大塅镇的冯欢身患先天性脊椎膨出炎,大小便失禁,左肾坏死,生命垂危。刘辉紧急在网上筹措26万元医疗费,协调公益组织将她送往深圳治疗,并组织两地志愿者接力照顾。康复后,刘辉又帮助她入学,鼓励她学习画画,教她通过电商直播卖画,支持她拿到大专文凭。如今,冯欢已是铜鼓县书画协会会员,作品在省市多地展出,还荣获宜春市残疾人电商比赛第一名、全国“新时代学习之星”荣誉称号,完成了从绝望到重生的蜕变。

对贫困学子的关怀,刘辉给予了超越物质层面的帮扶,成为照亮他们心灵的灯塔。俯身倾听他们的迷茫与不安,用平等对话驱散自卑的阴霾,在挫折时给予他们坚定的鼓励,在进步时送上真诚的肯定,守护其对未来的热望。这种超越物质的温暖,是信任的种子、勇气的养分,让孩子即使在“贫瘠的土壤”里,也能扎根向上,最终在精神的富足中,真正挺直脊梁,拥抱属于自己的星空。

李金、李霞姐妹考入南昌的一所大学后,刘辉不仅用“绿丝带助学金”继续帮扶她们,每次到南昌出差,无论多远都要前去看望。久而久之,宿舍室友都笑称刘辉为“爸爸”。面对原生家庭家暴留下的阴影,姐妹俩曾抗拒恋爱结婚,刘辉像长辈一样耐心开导:“大家希望你们拥有完整幸福的人生,这不仅是学业有成,还有未来的家庭和生活幸福美满。”

刘昭昭的父亲因犯罪入狱,缺席了她整个成长过程,这让她充满怨恨。在“绿丝带”资助期间,刘辉抓住机会修复她们的父女关系。刘昭昭的母亲患癌住院无人照料时,刘辉利用在南昌学习的机会前去看望。刘昭昭的母亲离世后,刘辉劝慰刘昭昭:“这个世界上,爸爸是你唯一的亲人了。血浓于水,这份亲情值得珍惜。”如今,刘昭昭把手机中曾经删除的父亲的联系方式恢复了,父女间的坚冰渐渐融化。

凡人微光,大爱无疆。一条条“绿丝带”化作一束束光,照进一个个人生裂缝,刘辉用无私的爱温暖了一颗颗陷入困厄的心。

刘辉与受捐对象冯欢,聊网络直播。

薪火永续:爱心在传递中生生不息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刘辉和“绿丝带”在日积月累中将爱“种”在孩子们心中,化作传递温暖的力量。

钟如玥工作后,将第一个月的工资捐给“绿丝带”,她说:“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希望能为延续这份大爱尽一份绵薄之力。”张丽在信中写道:“走上工作岗位后,我像刘老师和‘绿丝带’一样,走访帮扶困难户,宣传政策,帮助辍学学生重返校园……您曾为我点亮一盏灯,如今我也想成为照亮别人的微光。”刘昭昭考取南昌大学研究生后,选择了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立志要为家乡心理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刘辉的善举,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更多人的爱心。

宜春新华书店杨经理连续七年资助学生,江西省委机关干部匿名帮扶铜鼓学生,浙江企业家林静看到事迹后主动加入“绿丝带”;去年,一位铜鼓中学毕业的企业家被刘辉和“绿丝带”的善举打动,决定每年出资6万元设立“向阳花助学金”,承诺出资10年,目前已惠及36名学生;铜鼓中学校友卢丹也捐资50万元助力家乡教育。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在刘辉的感召下汇聚成河,不断延续着助学的温暖故事。

11年光阴,刘辉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爱心点亮希望。他的故事背后,不仅是600多名学子的求学史,更是一曲曲关于感恩、奉献与传承的时代赞歌。在这条充满爱的道路上,刘辉走得义无反顾,他用行动诠释着一名爱心教育者的担当和使命。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