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燕食记》的“游戏感”看见岭南烟火
葛亮的小说《燕食记》,以师徒二人的传奇故事,描绘了一幅辛亥革命以来岭南社会的变迁和世态人情画卷。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的同名话剧以原著中的“美食大赛”为框架,铺展人物恩怨与技艺传承。
大幕拉开,一场热闹非凡的厨王争霸赛瞬间抓住观众目光,在激烈的技艺比拼之下,师徒之间多年的恩怨情仇如暗流般涌动。随着时空不断跳转,主创团队精心“烹制”的一个个藏于美食背后的人生故事,被依次“端上”舞台,组合成一桌苦辣酸甜俱全的宴席。多年未见的师徒二人在决赛中重逢,场面充满火药味,非要决出胜负才肯罢休。但最终,师父荣贻生目睹徒弟陈五举对不同菜系的成熟驾驭后,选择与自己多年的执念和解。剧作以此揭示出,传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一次次与多元文化的融合碰撞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话剧精简了角色,塑造出更鲜活的人物。对原著庞杂且个性鲜明的角色体系,编剧大胆精简,聚焦30余个核心人物,提炼出主题内涵,成功塑造出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粤菜同钦楼的灵魂人物荣贻生,始终本分地守着“打莲蓉”的独门手艺,体现了老一辈匠人对传统手艺的极致追求。而徒弟陈五举,看到传统技法制作的莲蓉月饼受机器制作的西饼冲击,同钦楼经营陷入危机时,下定决心闯荡出一片新天地。作品巧妙地通过莲蓉的制作技艺与荣、陈二人的情感联结,深入探讨了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变革的哲学命题。话剧还采用插叙结构,在大赛进程中巧妙填充人物成长脉络。前一刻,演员们还是清末茶楼里拖长腔吆喝的跑堂,下一秒,通过迅速换装、切换声线,化身为西装革履的现代食客,两种时空被演员锻造成了联动的齿轮。
“游戏感”赋予了作品新的张力。话剧别出心裁地选择以“游戏感”重构宏大叙事,制造出陌生化效果,将厚重题材以轻盈明快风格呈现在舞台之上,充分彰显出年轻戏剧人的胆识与锐气。主创团队将“美食大赛”打造成类似TVB综艺感的节目片场,借助4K即时拍摄捕捉演员的细微表情,配合多媒体动画直观呈现菜品的色香味,让观众仿若置身《食神》片场,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欣赏故事。
碎片化场景的巧妙拼贴,让粤港百年变迁跃然眼前。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在“游戏感”的欢乐体验中,深刻感受到岭南文化与时代风云的交织。
原作中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厚意蕴,被话剧成功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舞台语言。舞台上,骑楼、“一盅两件”等岭南特色元素扑面而来,导演对戏曲手法的化用更是恰到好处。不同时空的自由转换流畅自然,荣、陈二人悟道时的跑圆场灵动飘逸。悬挂的广彩瓷盘,不仅是饮食文化的外化象征,更摇身一变成为投影屏幕。导演借助先进的影像技术,将一道道美味佳肴具象化投影在“盘”中,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岭南美食魅力。剧中人物被美食击中味蕾时的细腻心理活动,也得以生动呈现。
话剧的幽默叙事,为观众增添了许多观剧趣味。剧中的人物对白充满广式“诙谐梗”,茶楼掌柜荣贻生一本正经地用粤语讲出俏皮话,既符合人物身份又令人忍俊不禁。徒弟陈五举初入茶楼时笨手笨脚打翻茶具、错认客人身份,憨态可掬的模样,瞬间缓解紧张情节。美食制作过程被夸张演绎,配合滑稽音效,趣味横生。
剧中还巧妙穿插粤式相声般的插科打诨,不同角色间的斗嘴调侃,在厚重的历史叙事中增添轻松氛围,让观众在品味粤菜文化的同时,被幽默的场景和细节逗得捧腹大笑。
□ 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