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的家国情怀,藏在祠堂和族谱里

2025-05-25 20:24 阅读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

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进入了小学课本,我们都会背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月10日,中国台湾女演员、歌手、大提琴演奏家欧阳娜娜在南昌举办了一场“限定情书古典跨界音乐会”。在演出后的第二天,她就迫不及待地与母亲傅娟和姐姐欧阳妮妮一同回到吉安县的横江镇老屋下村,开启了一场寻根问祖之旅。

在横江镇的老屋下村,欧阳娜娜与族亲围坐一堂,热切畅谈,乡音萦绕,追溯着家族的历史。欧阳娜娜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北宋的庐陵先贤欧阳珣,他的忠烈事迹在族谱中流传。欧阳娜娜祖父欧阳林生是江西吉安人,曾为国民党空军军官,抗日期间立过战功,后随军迁至台湾。他始终心系故土,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后,成为首批回乡的台胞之一。

父亲欧阳龙(台湾演员)继承家族传统,多次回乡祭祖,并出资修复宗祠和祖屋,欧阳娜娜也在2019年年初就来过老家祠堂祭祖,毫无疑问,父亲的言传身教在欧阳娜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欧阳娜娜曾深情地说:“在族谱上看到自己名字的那一刻,瞬间明白了父亲所说的‘根’的意义。”

这一趟寻根之旅,欧阳娜娜还有个意外之喜,那就是受聘为吉安文化旅游大使,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认识到家乡的魅力,前来探索吉安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自然之美。

从欧阳娜娜寻根问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知道,归乡的游子开启寻根之旅的第一步都必须走进一扇门,打开一本书。在遍布江西乡野村落的祠堂里,有着游子抹不去的家族情愫和深刻乡愁,而放在祠堂里的那本厚厚的族谱中,则深藏着家族的脉络根源和风雨历程。回江西来寻根问祖的台湾宗亲、海外侨胞,正是借助宗祠、家庙和族谱,找到自己的祖根与血缘的。

江西能保留着这么多祠堂,和自公元四世纪初以来,中国历史上经历的三次因动乱引发的大规模中原人口南迁现象有关,这一现象也被称为“衣冠南渡”。三次“衣冠南渡”分别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后、唐代“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以及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的南宋时期。

三次“衣冠南渡”造成如武城曾氏、大原王氏、陇西彭氏、南阳邓氏、江陵梁氏、弘农杨氏、河南萧氏、汾阳派郭氏等北方望族南迁,同时作为北民南迁定居点,江西人口达到新的高峰。从北方避战乱南迁的家族聚族而居,形成宗族形态,宗祠文化,经代代繁衍,分支分房,再分迁开基,宗祠文化得以发展保留。

江西村村有祠堂,祠堂保存数量上和广东、福建、湖南和浙江等省一起名列前茅。江西祠堂历史悠久、各有特色,最大的古祠堂目前公认的是位于吉安富田古村的王家祠,王家诚敬堂始建于明朝中期,这座祠堂木料衔接都用木榫;婺源的萧江宗祠,雕刻精美,建筑材料考究国内罕见;其他的有名的祠堂还有上饶市玉山县官溪的胡氏宗祠、赣州夏府戚氏家族总祠,这个祠堂是明代抗倭名将,杰出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的祖祠,也是赣南客家宗祠的代表。

传统祠堂担负着宗族的家教功能,包括为人处世的礼仪教育、责任教育、道德教育、家族文化传承教育以及日常生活技能培养等。作为丰富且具体的“道德化”物质遗存,祠堂将“道之以德”贯穿家教功能始终,充分演绎“孝悌忠义”等儒家伦理观念。同时,“移孝作忠”的观念将“家庭孝悌”外推至“立忠报国”,构建“家国一体”的理论框架,并以此教育子嗣涵养爱国精神,以家国情怀立身处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当我们仰望星空,遥想先祖时,祠堂就成为寻根溯源的重要坐标,眷念原乡的精神家园。祠堂不仅是丰富且具体的“道德化”物质遗存,同时还有凝聚宗族感情、传承集体记忆的功能,而这个功能,则是通过在祠堂中保存的族谱来完成的。    

族谱能够传承家族历史,能够培养族人对家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进而将族人之间的血缘亲情升华为文化情感联系。江西的族谱修撰历史上可追溯到六朝时期,一直到明清之前,江西修撰族谱从数量、质量上都可称得上全国第一。

族谱,又称家谱、宗谱、谱牒等,是以表谱形式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作为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族谱相当于一部家族档案,而存放这部档案的场所就是祠堂。说完祠堂,让我们继续说说江西的族谱,祠堂和族谱里都有江西人走远或未走远的故乡,以及从来没忘却的家国情怀。

提及历史上江西地区的谱牒,人们一般会说到北宋庐陵欧阳修,因为他撰写了自家的谱系,创立了欧谱之法。欧谱之法除了便于区分大宗、小宗等原因外,还因为欧阳修是名人显宦,仿他谱例的人也会自觉提高了品位,所以江西很多族谱都会特意说明是依欧谱之法修成。

从现存资料看,江西地区人士撰修谱牒的历史至少还可上溯到六朝时期。《隋书·经籍志》“史部·谱系”类所收41 部姓谱之书中,就有洪、江、吉、袁四州《诸姓谱》共36卷。虽然原书已经遗失在历史长河,具体记有哪些内容,后人已不得而知,但无疑是六朝时期这四个州(郡)地方大姓的一种记录。

到了两宋,江西人文鼎盛、群星璀璨,读书人也多,整理和编写家族历史的人也自然多了起来,所以留下来的族谱、谱序、谱跋自然也多。有学者通过详细统计和研究,发现现存元人族谱序跋江西最多,这足以说明一直到元代,在修谱这事上,江西为海内第一。到了明清两代,江西修谱数量逐渐落到江浙地区的后面,经济文化地位的变化当是重要原因。

江西人造祠堂和修谱往往都是同时进行的,族谱越来越厚没有关系,因为有地方可以存放,所以族谱也从早期的字数不多,仅仅以一些先祖宦历、迁徙由来记载为主,慢慢变得有图有表、内容丰富的家族档案,这里面还有族人的好人好事,甚至还有打官司时各级官府所作的判词。

一部完善的家谱应包括谱序及题词、凡例、谱论、目录、图像、恩纶及诰封、家训及家规、礼仪、派语、传赞、艺文、族产记录、契据、案卷、公约、世系图及世系表、义子录、长生录、如生录、修谱名目、捐资名目、领谱字号、修谱费用说明等内容。族谱除了记载家族里的佼佼者,也给家族每一个子嗣留下一个空间。这样,不仅族谱越修越厚,更重要的是它把族里的所有子嗣都囊括在内,于是每个人都感觉这部谱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

从江西族谱里记载可以看出,江西的宗族组织规范和管理族众,族谱和祠堂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同时在修谱过程中江西的读书人会添加许多宣讲政令法规、进行道德教化的工作,把原本只有文化人才懂的忠君主、敬祖宗、聚家族的政治主张和社会伦理,面对面地告诉乡民百姓,这恐怕正是江西的族谱里,家国情怀格外浓厚的重要原因。

近代以后,江西地区因为频频和战乱相遇,各地程度不同地经历战火震荡,所以很多族谱常常是修了毁,毁了再修,许多近代以来的江西族谱的谱序里,可以折射出整整一个世纪的社会动荡和激变。

可无论时代如何动荡,江西人是不会停止修谱的,这体现了修谱这种文化行为在江西的广阔社会基础和强大惯性。根据我省著名区域社会经济史及地方文献学研究学者、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梁洪生保守估计,现在江西民间旧谱还保存了四万种以上——不是烧毁得不多,实则是原有的数量太大。而大量的族谱仍然藏在民间,包括那些家族故事和动人的情怀,都等待着研究人员和爱好者去发现、挖掘。

其实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还有另外一首: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笔者想起了那年春节,代替患病的父亲出席老家祠堂的落成典礼,祠堂坐落在一片田野当中,漫天的白日焰火中,我不熟悉的亲戚们从村落各处赶来。我站在祠堂前,莫名就感动了起来,我倒还没有去国离乡,只是很久没回罢了,可久久看着这座刚落成的祠堂,心头涌起的应该是和那些回乡寻根的人一样的想法:原来我是从这里来的,于是大概也知道了将会回到何处了。(叶海波)

参考资料:

1.祠堂与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社科院专刊总第747期 作者:徐沐熙

2.江西谱牒与地方社会文化变迁

《行走“江湖”》  作者:梁洪生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