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5520处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陈文报道:2023年11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2024年5月,普查进入实地调查阶段。一场轰轰烈烈的文物发现之旅在赣鄱大地上拉开帷幕。全省201支普查队伍、1510名普查队员和无数志愿者翻山越岭、走街串巷,对省内“三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对已掌握的新发现文物线索、普查过程中新发现文物进行调查。
截至今年5月18日,全省105个县级普查单位新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古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5520处,新发现率超16.81%。
小文物背后的大历史
翻过路边的防护栏,拨开密密麻麻的灌木枝叶,踏进松软的枯枝落叶层……4月18日,记者跟随庐山市文物普查队员一头“扎进”庐山的密林深处,寻找一处新发现文物遗迹——“天池草堂”。
▲图为庐山新发现文物点“天池草堂”的一处遗迹。 由庐山市文物普查队提供
“这四个字是清朝九江知府方体题写的。”顺着庐山市(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文化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况晋民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前方两米高的地方立有一块巨石,上面依稀刻有“天池草堂”四字,左下方一方矮石上刻“印心池”字样。
况晋民介绍,根据现场遗存的房屋柱础、青砖、水池、巨石题刻等信息,再结合地方府志记载,现在可以确定这处遗迹是九江知府方体在当时石门涧报国寺后搭建的三间草堂的遗址。专家分析,庐山是人文圣山,陶渊明、白居易、王羲之等名人均在此筑庐隐居,方体虽是官身亦是文人,也仰慕先贤钟爱庐山,所以在此修建草堂并命名,作为自己闲暇之余修身养性的居所。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过程中,像“天池草堂”这样很少被关注到的历史遗迹陆续被发现,为进一步完善全省不可移动文物图谱,推动相关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庐山市文物普查队在山谷和密林中发现多处宋代至明清时期的石砌茅棚、摩崖题刻等的隐士文化遗存,进一步完善了诗意庐山的人文图谱,揭示庐山作为文人雅士精神栖居地的历史传统。广昌县文物普查队在甘竹老街一座明代建筑内发现了160余条苏区时期的红军标语,展示了当年红军如何在群众间开展革命思想宣传,成为红军部队在广昌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景德镇市珠山区文物普查队与景德镇申遗团队、景德镇市考古研究院在五王庙戏台区域发现御窑厂早期公署遗址,填补了明代早期御窑厂衙署空间、生产关系、管理机构相关资料的空白,对景德镇手工瓷业遗存申遗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文物将承载着独有的历史气息与文化价值,逐步进入全省不可移动文物大数据库,在全国文物数字地图中被一一点亮,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辉煌长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拼图。
科技赋能文物全面“体检”
婺源拥有1200多年的建县史,境内古村古建遍布乡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是全国十三个普查试点县之一。4月19日,记者跟随该县文物普查队一起走进西冲村的懿行堂——一幢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四进三层式徽派古民居进行实地调查。
“嗖——”一台无人机从地面起飞窜至村子上空,将眼前这幢古民居的完整布局样貌通过显示屏尽收眼底。普查队一行5人分工明确,除一名负责无人机拍照的队员外,一人使用RTK(实时差分定位系统)在房屋拐角处打点定位,采集房屋的经纬坐标,测绘建筑边界和面积。一人借助测距仪工具,现场绘制房屋平面示意图。另外两人分别负责拍摄建筑局部照片、调查和填写古民居的基本介绍。
▲4月24日,婺源县文物普查队对新发现文物点罗云堨进行实地调查。 摄影丨 通讯员汪伟勇
“这次普查在劳动强度、测量精度、信息翔实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今年63岁的詹祥云是参加过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老把式”,退休后的他又被婺源县文物保护中心返聘,成为“四普”中的一员,负责拍摄能够反映文物历史文化价值的细节照片。他说,以往普查全靠两条腿走,两三天才能走完一个村子,文物的定位也不是很精准。“二普”时拍照设备紧缺,只能挑重点文物拍。现在有了先进的设备技术,可以对文物实现厘米级的精准定位,还可以获取文物详细的空间位置、整体样貌以及保存状况等信息,也能大大提高普查效率。
此次普查不仅是一次文物的全方位“体检”和文化溯源,也为未来文物的活态保护和传承奠定基础。在普查过程中,婺源县文物普查队会详细评估古民居的保存和使用状况,询问户主是否有意愿将使用权流转,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村委会、住建局和旅游集团,便于文物后续维修和对外招募。
“认定文物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房屋产权?”“80年代之前建的老房子算文物吗?”“新房镶嵌的古董雕花窗户算文物吗?”在普查中,不少群众对文物权属和界定提出疑问。南昌市西湖区文物普查队干脆在社区和居民开起“幸福圆桌会”,在搜集文物线索的同时,普及文物知识,解答居民的疑惑,得到居民的积极认可与参与。通过圆桌会,普查队获得了“豫章书院石碑”“抚河故道”等一批文物线索。
全民参与的文保浪潮
在此次采访中,“应普尽普”是普查队员们提及的高频词之一。
“应普尽普”要求普查过程中,确保每一个文物都被普查到,每一个需要保护的文物都被纳入保护范围,以便于进一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整体分布、价值、现状等。这对文物普查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有些文物隐藏在深山密林中,没有定位和导航怎么找?有的古建筑已经人去楼空,无法入户测绘怎么办?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克服专业人员短缺的桎梏,高质高效完成普查任务?大量文物散失在高山大泽、村道巷陌乃至城市的街道民居间,如何系统性地进行普查……
图为此次文物普查列入新发现文物线索名单的彩云堨。 摄影丨陈文
事实上,此次文物普查几乎调动了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在“四普”工作开展之初,江西迅速组建起省市县三级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由宣传、文旅、住建、工信、商务、水利、农业农村等几十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为跨部门协调联动,筹措普查所需财力物力人力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向基层普查队伍提供各个领域的文物线索。
“截至5月16日,新发现的73处文物点有三分之一来自群众提供的线索,三分之一来自各部门列出的线索清单,剩下三分之一则是普查人员翻阅史料和现场勘查发现。”参加过两次全国普查工作的况晋民感慨,尤其是当地居民和驴友对文物普查积极性的提高,让文物普查队不再“望山兴叹”。
在婺源,当地文物保护中心与水利、住建部门协同联动,迅速掌握古民居、古石堨等大量文物线索,并在乡镇党委的支持配合下,创新采取“党建+”模式,由包联到户的党员干部带头入户做沟通,有效解决了普查中入户难的问题。截至目前,该县文物普查队已完成全县659处“三普”登记文物的复查,194处新发现文物线索的实地调查工作。
铜鼓县邀请县党史办作技术指导,吸纳景德镇陶瓷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力量,组成普查队,解决了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高效推进实地调查。“普查中,我能深刻感受到这片大地上文物的多样性和大家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该县文物普查队队员刘涛表示,文物普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自己很高兴能参与到普查的行列,见证更多新文物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