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克什米尔公主号”失事真相
1955年4月11日,“克什米尔公主号”在飞往雅加达途中突然爆炸,除了3名幸存者,飞机上的11名乘客和另外5名印度机组成员全部遇难。
由于遇难者的遗体已经难以辨认,中国方面将遇难者遗体统一火化后,装入骨灰盒。周恩来总理特意嘱咐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参赞申健,将烈士的骨灰留下,他要亲自把烈士骨灰一起带回北京。

“克什米尔公主号”性能优良,坠机原因是否正如中方收到的情报所说,是人为破坏的呢?
调查委员会在飞机残骸中发现了两处疑点:首先是飞机右侧机翼的后梁处,所有蒙皮都向外突出,这是爆炸物才能形成的痕迹;另一处疑点是残骸中发现了某个定时装置的部件。

早在事发第二天,新华社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声明》。声明指出:“英国政府和香港英国当局对这次不幸事件是负有严重责任的。我们要求英国政府和香港英国当局对这一事件进行彻底查究,将参与这一阴谋陷害事件的特务分子逮捕法办,以明责任。”

由于当时香港主权还未回归中国,藏匿在香港的国民党特务只有港英当局有权处理。面对盘根错节的国际关系,周恩来如何通过外交渠道递交证据、追查幕后凶手呢?
4月15日,周总理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就“克什米尔公主号”案件进行了交谈。周总理希望尼赫鲁总理致电英国首相艾登,转告中国方面的意见:英国政府在对此事件的处理上,应同中国和印度政府采取合作态度。

4月26日,周总理收到尼赫鲁的来信,信中转来了英国首相艾登回复尼赫鲁的意见:艾登同意破案,并且希望中方能够提供相关的情报。
“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事件发生以后,中国安全机关立即对事件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做出了详细的情报。5月11日,周总理亲自审定后将这份情报定名为《向香港当局提供的第一份情报》。
从这份情报可以看出:截至5月10日,中国已经侦查到“克什米尔公主号”是由蒋介石集团的特务机关“保密局”下属的“香港情报站”策划的,具体的执行者是香港启德机场检修飞机的地勤人员周驹。

5月18日,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熊向晖到达香港,按周恩来的指示,向港英当局提供了详尽的材料。

当晚,港英当局开始逮捕涉案的国民党驻港特务人员。从5月18日到6月1日,共审讯81人,其中19人被拘留,又逮捕了8名同国民党特务有联系的人。但真正的凶手逃跑了。
5月18日,香港警方接到了台湾的美国民航公司电话,称他们在从香港启德机场飞往台北的班机行李舱里,发现了一名潜乘者,名为周梓铭。
经过香港警方的查证,周梓铭原名周驹,正是“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案的直接执行者。
案件的关键人物在中国代表到达香港的当天逃往台湾,显然是有人走漏了风声。熊向晖当机立断,指出两点让印度国家情报局副局长尔·纳·高转告港方:第一,证明中国提供的情报完全是正确的,证明“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确实是国民党特务破坏的。第二,港英当局应该竭力追捕周驹,追捕人犯,使真相大白。
周总理肯定了熊向晖及时对港英当局做出的表态,同时要求港英当局将周驹引渡回香港法办。
5月21日,尔·纳·高给熊向晖带来消息,港英当局以当时的香港和台湾并未缔结罪犯引渡条约为由,说不能要求引渡周驹。

很显然,港英当局并没有一个真正要弄清楚真相的态度。那么“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曾经担任国民党“保密局”侦防组组长的谷正文,于2003年3月在回忆录《白色恐怖秘密档案》中公开承认,这起事件是台湾特务人员所为,暗杀目标正是周恩来总理。

当时,国民党特务找到周驹,以60万港币为价,让他安装炸弹。
1955年4月11日中午,周驹像往常一样来到香港启徳机场上班。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携带的洗漱用品当中多了一件物品——当时美国最新研制的特种炸药。他最终把这罪恶的炸弹放在了飞机右翼的轮舱上。
然而,港英当局以没有证据为由含糊其辞,使得这个凶手最终逃脱了。
1956年1月16日,英国驻华代办处照会中国外交部,称港英已经把逮捕的31人驱逐出境,送往台湾。6月24日,英国驻华代办处再次照会中国外交部,把剩下拘留的13人驱逐出境。

8月4日,周恩来以外长名义照会英国代办处,对港英当局释放重大嫌疑犯提出了严重抗议,并且郑重声明,此案尚未破案,“英国政府仍然负有不可推卸的国际责任”。
实际上,在周恩来协调各方推进案件调查的过程中,台湾方面始终没有停止阻挠。在周恩来和中国政府的施压下,港英当局继续施压台湾,让台湾遣返周驹。
虽然台湾当局不肯交出周驹,但是这一案件的真相已经大白于天下。

在1956年建立的亚非会议死难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参加亚非会议的死难烈士公墓”,碑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为和平、独立和自由事业而光荣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