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情绪价值”被滥用
近年来,“情绪价值”一词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成为引发热议的热点话题。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常有人抱怨爱人“get不到自己的兴奋点,提供不了情绪价值”;在职场中,有关“承担情绪劳动比工作本身更累”的话题引发共鸣;在社交网络上,“远离提供不了情绪价值的人”等文章多如牛毛……
对此,有人认为,在这个快节奏、高负荷的时代,情绪价值理应受到关注。但也有人认为,情绪价值一旦滥用,贻害无穷,不少年轻人交朋友、找工作言必称情绪价值,本质上是逃避现实、向他人过度索取情感付出的体现。
今天就来聊聊,情绪价值被滥用了吗?如何正确对待情绪价值?
一
所谓情绪价值,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在与他人相处时,能够带给对方积极情绪的能力。如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互相扶持、关心,使得彼此情感需求得到满足;在朋友关系中,双方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让联系更为紧密;在工作关系中,和同事并肩作战、共同解决棘手难题,赢得更多信任和支持;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重视情绪价值虽无可厚非,但过度强调则可能落入“万物皆可情绪价值”的陷阱,甚至导致有的人用宽容的标准对待自己、用苛刻的标准要求他人。比较典型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人际关系中,把情绪索取当作情绪价值。有网友这样形容当下一些人的需求:谈恋爱时,希望伴侣能提供情绪价值;工作时,希望领导和同事能提供情绪价值;回到家,希望父母能提供情绪价值。在这类人看来,别人对自己的顺从、纵容等都是在提供情绪价值,他们总是时刻需要有人陪伴,随时需要有人响应。今年年初曾在网上引发热议的某地女子为男友负债百万事件,当事人就因沉溺于对方营造的情绪价值,最终陷入经济与精神的双重危机。
职场环境中,把情绪价值当作敷衍塞责的工具。对情绪价值的滥用同样也波及工作场景。一些职场中人受到网上情绪价值营销文、鸡汤文的影响,常常是承诺喊得震天响,落到实处没几件。有企业曾尝试推行“无批评日”实验,结果当日工作效率暴跌,因为很多人都忙于互相吹捧而不认真履行职责。在一些团队合作项目中,一些成员平常擅长给团队带来欢声笑语,但在遇到突发情况需要加班加点时,却以家里有事等各种理由推脱,只追求自我利益满足,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商业领域中,把情绪价值当作“流量密码”。有学者曾在文章里写道,情绪的发展超然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它开辟了一片新的广阔无边的消费空间。很多商家出于销售需要,纷纷为商品赋予情绪价值,“好运喷雾”“爱因斯坦的脑子”等一些看似无用的“情绪产品”持续爆单即是例证,“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更是在网上掀起了一场“奶茶打卡”运动。然而,一些自媒体博主也争相把“收割”情绪价值作为主要目标,强行煽情、贩卖焦虑、激发快感,网民长期浸润其中,很难不受影响。
二
《孔子家语》有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拥有积极情绪的人交往,人人都乐在其中。但如今,这种寻求有了过度甚至泛滥的倾向,就不得不找找原因了。
或许是为了缓解社会竞争压力。现代社会加速发展的“副作用”之一便是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人们免不了因婚育、职业发展、身体健康、父母赡养等问题感到焦虑。为了缓解这些焦虑,人们自然就会更加注重精神和心理层面的满足。也正因此,当一个人为了工作或者情感问题而伤心难过时,如果对方能顺着自己的话一起宣泄情绪,往往被夸赞“情商够高”“情绪价值拉满”;反之,如果站在客观理性角度,将矛头对准自己并且提出一系列意见,则被认为是“直男”“不懂得照顾他人情绪”。
又或是源于一种“巨婴”心态。有人将情绪价值形象地比喻为“成年人的奶嘴”,长期吸吮就会陷入“巨婴”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人,他们认为别人理所应当围着他、哄着他、顺着他,一旦对方表达相反的意见或者观点,就觉得是在打压、否定、不尊重自己,情绪价值成了逃避成长、指责他人的“武器”。比如,当工作被领导批评时,一些人便因此陷入压抑烦闷,认为这样的工作“不值得”“提供不了情绪价值”,动辄产生跳槽或“摆烂”的念头。再如,当工作需要加班时,觉得伴侣也应该陪着自己熬夜,提供精神支持,否则就是“真心错付”。
“爽文爽剧”迅速传播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部分人对情绪价值的热衷与推崇,离不开“爽文爽剧”的推波助澜。一些网络小说和短剧男主人公时常以“宠妻狂魔”“霸道总裁”“24孝男友”等形象呈现,“上午被辱,下午逆袭”“今天深陷绝境,明天收获巨额遗产”“任人打骂的小宫女一路过关斩将终成宠妃”等夸张情节大行其道,尽管“无脑”但“爽点”密集,让一些网民在阅读和观看的过程中,得以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快速获得情绪慰藉,因而越刷越“上头”,陷入对情绪价值的过度依赖。
三
我们真正反对的,并非情绪价值本身,而是对它的过度“迷恋”。破解这一难题之前,笔者认为有三个问题需要厘清。
我们需要怎样的情绪价值?现实生活中不难见到这样的景象,有些人甜言蜜语张口就来,但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他们却只热衷于安抚对方情绪,而不愿意提供实质性帮助;还有一些人擅长做表面文章,态度看似诚恳,但关键时刻靠不住,对核心任务马马虎虎……凡此种种,情绪价值“拉满”,但是其他方面能够提供的价值却少之又少,显然并非我们所期待的结果。不可否认,一个善于提供情绪价值的人,的确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但人们真正需要的不只是“一时之快”,而是言行一致,是真诚、正直、负责任。唯有此,才能带来长久的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只能寄希望于别人提供吗?心理学上有个“不值得定律”,讲的是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做的事无法带给自己幸福、快乐时,就容易消极怠工,很难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因此,有些人常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一份工作、一段经历如果不能带来满足感、成就感,那就意味着它无法提供情绪价值。但事实上,成就感并非来源于事情本身,而是来源于完成过程中自己收获的体验和意义。与其依靠他人、抱怨指责他人,不如主动调整自己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工作中去,主动创造情绪价值,方能突破现有困境。
个体有义务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吗?有研究表明,清晰的个人边界是健康关系的基础。一直以来,懂得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安慰他人等都被认为是一个人良好品质的体现,但却容易忽略一个事实——过度提供情绪价值可能导致“情绪透支”。一份报告显示,长期担任“情绪支持者”的人,多数会出现情感麻木,最终可能忽视自身的情感需求。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自我需求,给自己设置一个合理的“情绪边界”,对于他人“巨婴”式的吐槽、“祥林嫂”式的倾诉、“甩锅”式的抱怨,不随意提供情绪价值也是一种智慧。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情绪价值,但也需警惕陷入“万物皆可情绪价值”的“陷阱”。坚持自我,保持理性与清醒,才不至于被那些浮于表面的情绪价值误导甚至“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