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女辅警能否转正” 这则回应为何刷屏?

2025-04-29 19:51 阅读
工人日报

区洛浦县,一名2岁女童坠入一口40米深、半米宽的废井,救援难度极大。身材瘦小的女辅警布帕太姆·阿布杜喀迪尔主动请缨,下井救人,最终成功救出女童。事后,当地授予其“见义勇为模范”称号,政府部门为其颁发了证书奖杯和奖金。

(图源 新华每日电讯公众号)

至此,这个故事还未画上句号——在点赞女辅警勇救女童的同时,网友们也为其后续工作“操碎了心”,呼吁为其“转正”为有编制的正式警察,让奖励来得更实惠。

4月27日,微信公众号“新疆发布”发布了题为《谈谈下井救童的女辅警“转正”这件事》的文章,文章充分肯定了公众朴素的道德情感和社会正气,同时条分缕析地介绍了相关政策法规,表示不是不能“转正”,而是“转正”有着严格的条件和认定程序,相关部门认可这名女辅警的英勇表现,已给予破格晋级的奖励。

“不回避公众期待,讲事实摆道理”“对英雄充满敬意,对回复比较满意”“舆情应对的模板”……不少人为当地此番回应竖起大拇指,也了解了警察“转正”有着严格的规范和条件,破格晋级的决定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的特事特办,最大程度体现了对辅警的褒扬。

英勇救人、授予奖励、呼吁“转正”、官方回应……这一事件折射出社会上广泛存在褒扬善举的价值观,同时,这也是公众意见与相关部门决策的一次良好互动。相关部门能及时关注到网民声音,有问必答,有理有据,且不失温度,让事件有了更多层面的公共价值。

一方面,其为社会治理中如何平衡民意与规则打了样。

随着互联网深入社会生活,公众舆论对新闻事件进程,包括政策、法律等的影响逐渐增强。相比之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公众意见建议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是“已读不回”“已读乱回”,洛浦县相关方面能倾听、回应舆论的声音,是一种可喜的转变。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做法,有助于引导公众对热点事件达成客观公正的认知,最大程度争取公众对相关决策的理解和支持,促进社会治理向好向善。

从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征求意见稿,到对公众关注的社会新闻、突发事件及时开展调查回应,对坊间传言予以证实或批驳等,这些都是平衡民意与决策的主动出击。公开表态、平等对话,是对民意的应有尊重。

另一方面,这也诠释了“敢回应、会回应”的重要,彰显了“规则之下有温度”的治理智慧。

很多时候,一些地方和部门不敢、不会与公众对话,是担心说错话、被指责,而这可能导致舆情从真相模糊、发酵到质疑声四起,甚至引发群体对撕等。回溯过往不少热点事件,在事件发酵的窗口期,相关方面或“沉默是金”不表态,或居高临下地通报式表态,把本可以“吃个药”“打个针”就能解决的小问题,硬生生拖成“截肢”等大问题。

不盲目迎合、不冷漠拒绝,以真诚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或认错整改、严肃处理,或耐心“科普”、解疑释惑,让事实说话、让法律说话、让常识说话……近年来一些地方“教科书式的回应”每每被公众称道,这些都告诉我们,看上去最笨的办法,往往是最有效的办法。

当然,也要当心舆论场“公众情绪绑架规则”的风险,警惕一些公共议题陷入情绪化对抗。比如,公众意见和情绪不该左右案件走向,案件判决须坚持以事实为证据、以法律为准绳;对突发事件的定性不应被“谁弱谁有理”“谁闹谁有理”等畸形逻辑带偏。公众也须提升媒介素养,学会理性表达。

期待类似的网友与治理部门间的良性互动、双向奔赴,成为一种日常。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