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如何应对青壮年人口外流?
客观来看,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有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财政收支缺口较大,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容易出现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迁移,人口老龄化可能速度更快、程度更深,特别是农村区域,一些地方已从中度老龄化向重度老龄化加速跃迁。
青壮年人口外流是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加速的一个主要原因。减缓老龄化进程,争取应对时间,就需从“元问题”上入手解决。要以产业聚人,着力发展休闲农业、文旅融合等特色产业集群,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形成青年返乡创业的“磁场效应”。要以政策留人,强化人才回流的政策配套,构建涵盖职业发展、住房保障、荣誉激励的全周期支持体系,打造拴心留人的人才环境,增强人才归属感和发展预期。
养老支付能力偏低、养老服务供给偏少是欠发达地区突出的短板弱项。
在制度方面,要在扩大养老、医疗保险覆盖范围的基础上,着力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切实减轻失能老人家庭经济和照护负担。
在资金方面,要以促进低龄老年人再就业、盘活利用农民闲置住房、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牵引,千方百计扩大筹资渠道和个人养老财富储备。
在服务供给方面,要结合地方财政实际,通过政策杠杆和市场机制,探索形成供给主体多元化、保障职责协同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的地方养老服务模式。
在资源布局方面,要推动优质医养资源向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其农村区域延伸,放大“近邻”“熟人”互助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
虽然人口老龄化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全方位的挑战,但也蕴藏着以银发经济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宝贵机遇。欠发达地区应当依托资源禀赋,聚焦银发经济细分领域,找准比较优势,实施错位发展。
可聚焦发展以生态资源为支撑的康养旅游、“候鸟式”养老、绿色适老食品、药食同源产品、道地中药材深加工等相关产业,以要素成本为支撑的适老化用品生产、养老服务等产业,以特色文化为支撑的银发文旅、老年教育、老年文化娱乐等一系列低成本、轻资产、特色足的养老产业。
各地可考虑强化政策导向、财政投入的示范引导作用,以土地、税费、金融等配套政策降低准入门槛,搭建跨区域产业协作平台,营造有利于养老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作者/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齐兴岭,策划/万政 赵心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