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寻梦人:一位书法家的半世文缘

2025-07-26 15:45 阅读
吉安大视界

江南的雨,总是下得缠绵。青石板路上,油纸伞下,谭泽明的身影缓缓移动。那是多年前的2004年夏末,吉安市老城区一家不起眼的装裱店里,墨香与浆糊的气息在空气中交织。这位书法家带着自己的作品前来装裱,却不知命运正为他准备一场奇妙的邂逅。

"这草书写得真好,可惜我不太认得。"装裱店角落里,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正小心翼翼地展开几幅泛黄的旧字画,喃喃自语。谭泽明循声望去,目光立刻被那遒劲有力的笔触吸引。"这是明代祝允明的风格啊!"他不禁脱口而出。

昏黄的灯光下,一位书法家与一位古董商人的对话就此展开。王老板坦言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常常在乡下遇到好字画却因不识货而错过;谭泽明则分享了自己对历代书法的心得。两颗热爱传统文化的心,在这个雨天碰撞出火花,一段长达二十年的"淘宝"之旅就此启程。

乡野寻珍

"第一次下乡的经历至今难忘。"谭泽明回忆时,眼中依然闪烁着光彩。那是江西一个叫安福的小县城,他们发现一户正在建新房的人家,竟用刻有苏东坡、赵孟頫书法的清代木板做水泥模板。那些珍贵的字迹在泥水中浸泡,被工人随意踩踏。

"我的心都揪起来了。"谭泽明立即叫停施工,最终以一千多元的价格"救下"了这两块文物。主人喜出望外,本打算当柴火烧的木板竟卖了个好价钱;而谭泽明则如获至宝——那些历经沧桑的字迹,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书法家的气韵。

这样的故事,在谭泽明的收藏生涯中不断上演。从不知名的古代印章到各朝各代的砚台,从清代梁同书的"学问第一"匾额到张熊(子祥)的绘画,从康有为、于右任到李瑞清的书法墨宝,他的收藏室里珍品琳琅满目。每一件藏品背后,都藏着一个与时光对话的故事。

笔墨春秋

书法与古玩,在谭泽明的人生中交织出一幅绚丽的画卷。他自幼酷爱书法,临池学书数十载,尤其精研颜真卿、于右任等大家的笔法。"颜体厚重如泰山,于右任的草书则如行云流水,但都讲究'柔中带刚,刚中带柔'。"这份对书法的痴迷,成了他鉴定古玩的"独门秘籍"。

一次在外省的古玩店,他一眼相中一幅于右任的对联。当时其他买家都因担心是赝品而犹豫不决,谭泽明却从笔墨的起承转合中断定为真迹。五千元成交时,店家暗自庆幸处理了"假货",而谭泽明则欣喜于捡到了"大漏"。

"每一笔每一划都有其时代特征。"谭泽明解释道,手指轻抚一幅康有为的墨宝,"看这飞白的处理,这种力度,现代人很难模仿。"这种"慧眼识珠"的本事,正是源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对书法的钻研。

文心相印

随着鉴赏能力的提升,谭泽明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他与其他五位分别专攻古兵器、文房四宝、木雕、瓷器、钱币、玉器的藏家共同创立了"上书房",成为业内佳话。在这个小圈子里,他们不仅交流藏品,更分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收藏不仅是爱好,更是一种责任。"谭泽明说这话时,目光落在墙上那幅刚修复好的明代字画上。他记得发现它时,它被随意卷放在一个农家的米缸里,虫蛀严重。"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历史,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它们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墨香人生

书法艺术不仅赋予谭泽明鉴赏的眼光,更塑造了他的处世哲学。"示弱不示强,吃亏是福"、"和为贵,忍为高"、"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他从古人墨迹中领悟的道理,成为他待人接物的准则。他特别提到启蒙老师尹承志老师当年用"今天想南京买马,明天想去北京买鞍"的故事告诫他专注的重要性。"几十年过去了,老师的话言犹在耳。"

夜晚的书房里,谭泽明提笔蘸墨,手腕轻转,一行行草书如行云流水般呈现。"书法是我从小的梦。"他微笑着说,"别人说字写得好,有一种成就感;挂起来让人欣赏,更有一种满足感。'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嘛!"

在这个充满墨香的天地里,新写的书法与历经沧桑的古董相映成趣。谭泽明轻轻抚平一卷明代信札的边角,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前人留在笔墨间的气息。

江南的雨还在下,青石板路上,又会有怎样的文化邂逅正在发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谭泽明和他的朋友们守护的不仅是一件件文物,更是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正如他所说:"学古人书法,自然会爱上与之相关的一切。"这份爱,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作者:胡刚毅)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