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千年瓷韵,传文化薪火——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考察

2025-07-26 00:25 阅读
K2badada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清代诗人龚轼的《陶歌》道出了景德镇陶瓷的绝妙神韵。千年之后,在赣东北的青山绿水间,一座以瓷为名的城市仍在续写着这段传奇。近日,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世界瓷都"景德镇,先后探访古窑民俗博览区与中国陶瓷博物馆,在窑火与釉彩间探寻中华陶瓷文化的千年传承。  

(图为实践队当日于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合影 罗思祺 供图)

古窑寻踪,触摸千年窑火的温度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团队沿着时间轴线展开了一场"窑炉考古"。从唐代的馒头窑、宋代的龙窑到明代的葫芦窑、清代的镇窑,不同时期的窑炉形制生动展现了陶瓷烧制技术的演进。"宋代龙窑依山而建,像一条火龙蜿蜒而上,这种设计能让火焰自然上升,节省燃料。

(图为龙窑正面 罗思祺 供图)

在传统制瓷作坊,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了"过手七十二道"的制瓷工序,感受“匠人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图为非遗传承人刘师傅塑形中 罗思祺 供图)

博物馆揽胜,釉彩里的文明史

转战中国陶瓷博物馆,一部立体的中华陶瓷史在眼前展开,先前观看的窑都有了成品画面。原始社会的彩陶、汉代的青瓷、唐代的"南青北白"、宋代的影青瓷......每一件展品都是时代的注脚。在元代青花瓷展柜前,队员们久久驻足。"这些钴料来自波斯,纹饰融合蒙古族审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讲解员说道。队员们惊叹表示,看来早在六百年前,中国瓷器就开启了跨文化对话。"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展品 罗思祺 供图)

薪火相传,让世界听懂china的故事

考察尾声,团队在博物馆文创区展开讨论。队员们发现,从古窑的活态传承到博物馆的数字化展示,陶瓷文化正以创新方式延续生命,更坚定了弘扬陶瓷文化的信念。

夕阳为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镀上金边,那些穿越千年的瓷器依然闪耀着温润的光泽。归瓷都之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溯源,使实践队受益颇丰。正如宋代工匠在坯体上写下的那句"天工开物",新时代的青年,正用全新的方式续写这段文明传奇。(文/图 江西师范大学“瓷言妙语传千年,青花语匠在行动”中华文化传承团 谢佳颖 袁艺炫 罗思祺 胡静 何甜 万志娟)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