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料:宋代大儒温革竟是石城人

2025-07-25 14:03 阅读
网友853667

2025年7月25日,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稻香客”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赣州石城温革学堂遗址,实地探寻客家讲学文化的历史脉络,深入感悟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内涵。

实践团探访的温革学堂,又名“柏林讲学堂”,现坐落于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高田镇堂下村。这座青砖黛瓦的建筑背山而建,门前有一方莲花池相映,旁侧设有宗祠,粉墙丹楹的宗祠内上设通天井、下呈玄武池。据记载,宋代曾巩游历至此,曾为温革办学之举题字“雅儒堂”,为学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图为实践团参观雅儒堂。 李雨蒙 供图

通过堂下村书记温达根的介绍,实践团了解到,温革最早创办的学堂并非如今所见的砖瓦结构,而是建于山腰的木质古楼。可惜这座承载初心的木楼已在岁月风雨中消逝,仅留存一堆原木于原处,现存遗址为后人重砌的学堂。

图为温达根书记介绍温革学堂旧址情况。 李雨蒙 供图

在遗址探访中,实践团深入追溯了北宋著名教育家、藏书家温革的办学历程。温革字廷斌,被誉为“客家讲学第一人”,著有《十友锁谈》《琐碎录》等作品。其著作中内容包含农事、医药等,涵盖面广阔。其中“发是血之余,足是人之底”及“饱生众疾”等言论也被民间广流传。当年,他目睹乡里百姓无书可读、知识匮乏,且此前本地中进士者仅两人,便毅然于1036年放弃科举仕途,赴京上书朝廷,主动提出捐资在家乡兴办学堂。获朝廷批准后,他亲赴京城广购国子监藏书及市售书籍,广聘天下饱学之士,面向赣闽粤客家子弟开放求学,创办“柏林讲学堂”及藏书楼“青钱馆”,还为学生新建校舍。他的善举得到广泛响应,本族人和开明仕绅纷纷赞助支持,他更专聘人员管理财资,为求学者免费提供食宿保障。其“生员来去自由,长期短期均可,听课与自学并重,师生相互切磋”的灵活办学模式,实现教学相长,至今仍具借鉴意义。宝元二年,温革受宋仁宗旨意进京面圣,被赐“进士”,册封“大儒”。

图为温达根书记及实践团为温革点赞。 李雨蒙 供图

实践团还了解到,温革创办学堂后,石城县教育逐渐兴盛,从第52年起先后涌现22名进士。其办学精神更启发众多子弟效仿返乡办学,据《赣州地区志》记载,自宋代起赣州各地大兴书院,本土进士人数增至507名,“江西四戴”“虔州四曾”“宁都三魏”“石城二陈”等著名人物均出自这一时期。

温革学堂的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吸引功成名就的学子返乡捐资助学,更有政府官员专程拜访。而温革的辩学传统,还为石城县“过漾”文化奠定基调——每逢年节,当地家家户户备好特色擂茶,免费供邻里乡亲和外来游子休憩饮用。其名言“不求诸外,盍求诸内。不在吾身,宜在吾子孙。”更是深深刻在了石城人民的心里。

 图为温革学堂门口旧拴马石。 李雨蒙 供图

温达根书记向实践团特别提及,温氏宗祠内的红木历经千年不腐不虫蛀,恰如温革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精神,在岁月中永垂不朽,这让实践团对客家文教之光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作者 陈瑶 李雨蒙)

图为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稻香客”乡村振兴实践团赴堂下村探访温革学堂。 李雨蒙 供图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