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因何被称作“赣北红旅第一村”

2025-08-23 08:20 阅读
当代江西

九江市柴桑区烈士陵园

“这座浸染着无数英雄热血的小山村,正持续深挖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拂过赣北大地,在九江市柴桑区岷山乡,一座篆刻着刘为泗、田文灼之名的合葬墓在晨曦中闪耀着金色光芒。他们是谁?又为何沉睡于此?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不少游客走进金盘村,来到中共赣北工委和抗日游击大队旧址,触摸历史温度,感受红色名村的振兴脉搏。

金盘村红色教育基地

 

 

01

红色沃土歼倭寇

“游击九德瑞星区,号角一声响,起来保家园。歼倭寇,杀汉奸,忠义谱云天。爱护老百姓,纪律要森严……”在金盘村,许多老人还会哼唱童年时熟悉的歌谣。

这首套用《苏武牧羊》曲调的《赣北抗日游击大队队歌》,创作于1938年。时任中共赣北工作委员会书记的刘为泗与副书记田文灼等人为响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岷山张家嘴将赣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赣北抗日游击大队,奔赴抗日战场。

1938年10月3日,赣北抗日游击大队在德安蔡山垅伏击不可一世的日军,毙敌30人,打伤10余人。此后,刘为泗率领的赣北抗日游击大队还多次在余家河、沙河、黄老门、株岭等地打击日寇,取得胜利。

“赣北游击队活跃,株岭鏖战大有所获”“敌军再犯岷山,经我游击队奋勇击退”……赣北抗日游击大队的连续胜利,被当时的《江西民国日报》多次报道,这不仅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还进一步坚定了赣北人民抗日的信念和决心。

谁料就在当地抗日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枪悄然而至。

1939年2月24日,江西国民党保安18团团长钟石磐以抗击日寇为名,指派大队长童昌辉等人,来到赣北工委和赣北抗日游击大队驻地岷山金盘村洼里陈举行联席会。正当赣北工委领导围在桌前看地图时,童昌辉发出信号,从身后向刘为泗、田文灼开枪,二人当场身亡。刘为泗的妻儿随后也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

“岷山惨案”发生后,国民党反动派不允许当地群众为烈士收尸,而是将刘为泗、田文灼的尸体在附近竹林就地掩埋。

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12名热血青年偷偷前往竹林,寻找二位烈士的遗体。挖开土地后,只见两幅白骨相依,难以辨别,在场之人无不为之动容,纷纷掩面而泣。如今,刘为泗、田文灼烈士墓是柴桑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后人追忆怀念。

中共赣北工委纪念馆

 

 

02

红色名村别样红

战争硝烟虽散,斗争初心未忘。新中国成立后,为追悼在这块土地上牺牲的革命烈士,柴桑区委、区政府建造了岷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塔身刻有60位烈士名单。

进入新时代,岷山乡筹集资金200余万元,重新修葺岷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并以岷山根据地的英雄人物和英勇故事为背景,新建了230平方米的大型雕塑群和燕子山红军馆、红军广场、红军小道、红色长廊、红色讲堂的“五红”教育基地。赣北革命根据地也被列为九江市市直机关党员教育基地。

当党员、游客到此驻足参观,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重现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敬献鲜花、鞠躬默哀,重温入党誓词……人们在金盘村穿梭游览间,追寻那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我们村是典型的山区村,路比较窄,交通不便,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后来我们慢慢找到了方向,那就是要用好本土红色资源,讲好岷山革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金盘、喜欢金盘。”金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鸿说。

近年来,金盘村着力擦亮“红色名片”,集中修缮、提升中共赣北工委、中共小阳支部等革命旧址,深入挖掘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名村。与此同时,不断完善沿线道路、公厕路灯等基础设施,举办岷山红色文化旅游节、红色研学培训活动、重走红军路登山比赛等各类节庆系列活动,持续释放着红色旅游带动效应。

金盘游客中心

 

 

03

红绿相融“富民经”

金盘村内重峦叠嶂、曲径通幽,蜿蜒的小河从村中穿梭流淌,更添几分生机趣意。附近的天然溶洞,更是钟乳嶙峋,怪石林立,鬼斧神工,是不可多得的避暑胜地。不少参观者在体验红色之旅后,选择留下来住一晚,看日出、游山水,欣赏自然风光。

靠青山,就要造金山。金盘村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优势,创办江西赣北旅游有限公司,积极打造集住宿、旅游、餐饮为一体的休闲观光产业,改造闲置农房5栋、住宿单间20余间,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生活体验。

村民陈圣火的家,就被改造为一间民宿。窗外竹林环绕、小河潺潺,窗内茶气氤氲、古色古香,十分惬意。“我们形成了‘村集体+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由村‘两委’集体协商确定发展方向、公司统筹运营、农户入股分红,整体分工比以往理得更清,效益也有了很大提高。”江西赣北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陈鸿介绍。金盘村还立足山林资源禀赋,建设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高山云雾茶叶基地,进一步开辟茶文化体验区。

金盘民宿

 

家乡的大变化,吸引了不少在外游子“归巢”。“村里这两年变化很大,建成了游客接待中心、金盘民宿、红军农场等,”返乡青年周洁说,“我对家乡的发展充满信心,也想投身进来,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如今,金盘村近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休闲旅游产业,“80后”“90后”成为中坚力量。

守得住乡愁,装得下幸福。如今,金盘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0余万元,这座浸染着无数英雄热血的小山村,正持续深挖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陈智辉、胡佳姗)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