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华新诗!且看江西非遗“五行变妆”

2025-08-23 08:11 阅读
江西风景独好

今天的江西

古老非遗正以青春姿态惊艳世人

当“五行”遇上赣鄱匠心

一场穿越千年的美学对话悄然开启

金木水火土

化作五种非遗技艺

在传承与创新中讲述着江西故事

 

(贵溪錾铜雕刻  千锤百炼的金属诗篇)

 

 

“叮、叮、叮……”

在贵溪铜艺工坊,錾铜匠人手持錾刀,在紫铜板上奏响千年韵律。指尖流转着百余种不同錾子,勾、落、串、点、台——铜板渐渐浮现出宝相花的雍容轮廓。

百福具臻紫铜壶

 

贵溪錾铜雕刻技艺在吸收传统铜雕技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挖掘和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錾雕”技法。这项始源于夏商的手艺,在贵溪因“道教祖庭”的滋养与铜矿资源的丰沛而生生不息。

贵溪錾铜雕刻,在金属上“绣”山水,在匠人锤下逐渐苏醒。跟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錾刻一枚铜书签,把“江南第一錾”的匠心带回家。

 

(余江木雕  刀锋下的万象乾坤)

 

 

 

走进余江一座明清古宅,梁柱间蟠龙昂首,门楣上牡丹盛放。这些历经数百年的木雕精品,印证着 “木雕之乡”的盛名。

 

余江木雕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以浮雕为主,融合镂空雕、透空双面雕等技法,在古建梁柱、宗教造像、家具文玩上绽放异彩。至今仍保存在锦江镇的安仁古县衙(明)、财神庙(清)古迹,是余江木雕技艺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若想沉浸式感受这门指尖乾坤,可以到访余江雕刻文化示范园,这座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巧妙将雕刻产业集群与文化旅游相融。来这里,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亲手触碰木纹里千年密码的“寻宝”之旅。

 

(庐陵螺钿漆器  流光溢彩的匠心沉淀)

 

 

在江西吉安,螺钿漆艺传承人正用手掌对漆盘反复推光。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髹漆工艺品,庐陵螺钿漆器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完成一件漆器的制作,需要历经制胎、裱布、髹漆、镶嵌、推磨抛光等数十道工序。

 

螺钿漆器的核心在于漆与螺片的结合。“螺”是螺贝类的总称,“钿”则寓含镶嵌装饰之意。螺钿漆器以木、陶瓷、脱胎、金属等为胎,镶嵌贝壳螺钿,经数十道工序呈现星河般的光泽。

庐陵螺钿漆器可追溯至宋元时期,是庐陵文化的重要载体。明代曹昭著的《格古要论》中说:“螺钿漆器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宋朝内府中物,俱是坚漆螺钿者⋯⋯”。

在“国潮风”的推动下,庐陵螺钿漆器这“千年前的高奢家具”正以崭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万载花炮  夜空绘彩的千年绝响)

 

“花炮之乡”万载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硝烟香。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载烟火爆竹制作技艺的摇篮。

数百年来,匠人们以纸为骨、硝药为魂,在指尖演绎着光与火的交响。

万载花炮始于宋盛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万载县志》记载:在清道光年间,万载烟花爆竹已是“通行南北,商贾络绎”。

万载花炮品种繁多,种类上分为全红礼炮、大小彩炮、鸡公炮、雷鸣炮等60多个品种;工序流程复杂,从原料加工到成品制作有70多道工序。

如今,万载花炮不仅是节庆的符号,更在创新中焕发新生,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现场都曾留下璀璨光影。

每当周六夜晚万载古城的烟花瀑布倾泻而下,千年技艺便在现代光影中完成壮丽传承。

 

 
 
 

(景德镇瓷器  水火交融的泥火艺术)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在景德镇,一件青白瓷珍品静立于展柜。青白瓷是景德镇的代表产品,因瓷胎极薄,青中泛白,白中透青,又称“影青瓷”。

从“一抔土”到“一件瓷”,景德镇瓷土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制瓷历史始于汉,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景德镇瓷器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历史悠久,工序繁杂,从采土、拉坯、利坯、画坯,到施釉、烧窑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手工制瓷的瓷器每一件都独一无二。

景德镇,因窑火而兴,因瓷器而名满天下。这座千年瓷都,如同一部详实而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陶瓷文化的过往与故事。

 

金声木纹,水火土韵

这些古老的非遗技艺

正通过创新打开通往现代生活的路径

江西非遗的“五行变妆”

恰是传统文化最青春的容颜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