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时评:“带着爸爸上大学”,扛起梦想更托举孝道

2025-08-21 17:18 阅读
大江新闻原创

  8月21日,一则赣州小伙要带着爸爸上大学的报道温暖一众网友。19岁的刘宏基收到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欣喜之余,他却犯了难,一边是大学学业,一边是轮椅上的父亲。思虑再三后,刘宏基决定,带着父亲一起上大学——“爸爸在哪里,哪里就是家!”(详见→“尽孝不能等” 赣州小伙要带着爸爸上大学

▲刘宏基帮爸爸按摩。

  刘宏基的家庭是不幸的——在他4岁那年,父亲突患重病致瘫;父母离异后,小小的他成了父亲唯一的依靠。当大学录取通知书遇上瘫痪在床的父亲,这个19岁的少年用一句“爸爸在哪,家就在哪”做出了人生最坚定的选择。这一句话,道尽了中华儿女血脉中流淌的孝义与担当,也让我们看见:真正的成长,从来与年龄无关,而与责任和爱紧密相连。

  刘宏基的日常,是许多同龄人难以想象的“超载模式”:清晨5点半买菜,熟练地熬粥、护理,在病榻与书桌间无缝切换。可他的笑容未见阴霾,只有“一次买两天菜,明天多睡半小时”的乐观与规划。他眼里始终有光,将生活的重担轻描淡写,生动诠释了什么是“自强不息”——“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却报之以歌”。

  更可贵的是,这束光并非孤灯独明。它照见了整个社会的温度与支撑:学校精准的资助政策、班主任石老师那句“有困难随时找我”的置顶承诺、当地政府的低保补助、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这一切,共同编织成一张柔软而牢固的“接力网”,托举着一个负重奔跑的少年。这告诉我们,美德从不孤单,孝心张力强大,一个好的社会,永远是“好人有好报”的生动现场。

  对于刘宏基“带着爸爸上大学”,我们应该不止于感动。当前,社会节奏加快,有些人总是说“等有钱了”“等有时间了”再去孝敬父母。而父母期待的一顿家常便饭、一句温暖问候,最终成为无法兑现的承诺。或许我们可以从刘宏基的故事中得到启示。当有人问,为什么非要带着爸爸上大学?刘宏基的回答朴素至极:“他不愿错过我成长,我不愿缺席他变老。”这句话无声地提醒着我们,尽孝不是未来的计划,而是此刻的行动。趁父母健在,我们赶紧行动起来吧!

  孝心、善良和心怀远方,永远是激励人们前行的力量。这个推着轮椅前行的少年,用他“带着爸爸上大学”的肩膀,扛起梦想更托举孝道,正走向更远的地方。愿每一份在艰难中生长的孝心与韧性,都能被温柔以待,通向曙光铺就的明天。

  (彭松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