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课本上的公式定理或许早已在记忆里褪色,那些反复誊抄的笔记也难免蒙尘,但是被闪电照亮的教室、触摸到闪电的自己和手执雷电之杖的老师,定会在时光里愈发清晰。
“3、2、1,砰!”蓝色火焰在塑料桶内出现的瞬间,一排易拉罐应声倒下。随之而来的是同学们的“哇”声一片。
“肇事者”夏振东正手捧自制“等离子炮”,把内燃机抽象的能量转化过程转化成学生能看见的震撼瞬间。
作为一名“别人家的老师”,他把枯燥的物理课上成了“魔法课”。前有干冰升华,上演仙气飘飘的仙界物理课;后有魔性说唱,将知识点唱成“出道曲”。这一次,他用内燃机内燃的原理,“炸”出抖音7天单条2亿播放量的奇迹,更是把物理“炸”成年度爆款科目。
“90后”老师的课堂如何从“昏昏欲睡”到“哇声一片”?当物理的创意实验遇上网络的热闹喧嚣,教育初心又能否坚守?今天让我们走进互联网人的梦中情师——夏振东。
夏振东的“仙界物理课”。
在创新中破局
“物理明明是有趣的,为什么大家学起来这么痛苦?”如许多青年教师一般,夏振东也有过一段“迷茫期”。
2016年,怀揣着对物理的热爱,夏振东成为一名物理老师。起初,他也掉入了“新手陷阱”,将自己当成教材的“复读机”,机械重复枯燥的原理。授课中,他发现不管课堂上自己讲得再有激情、再卖力,总有昏昏欲睡的“瞌睡虫”。如何将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回课堂?
“创意实验”是夏振东的答案。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物理老师李长明上课诙谐幽默,常以课堂小实验开启一天的教学。小小的实验,为年少的夏振东埋下一颗物理的“种子”。
于是,他开始查阅资料,从一些易上手、操作难度低但视觉效果好的物理实验开启了他的“魔术师”生涯。慢慢地,课堂上的“瞌睡虫”开始抬头,眼中也充满了对物理这门学科的探索。
“假设物理的美是100%,我用语言只能展示20%,但如果通过创意实验就可以展现80%”。从2017年至今,夏振东在课堂上开展的大小创意实验已达200多个,课堂上的“独角戏”也成为学生最为期待的“魔法课”,在这里他们可以隔空移物、意念掰钢叉、伸手触闪电,枯燥的物理变得可触、可视。
“触碰到闪电的那一刻,我觉得我的人生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闪电我都触摸到了,以后我还能摸到什么呢?这就是实验的魅力!物理的魅力!”当教室被50万伏闪电照亮,学生眼中也闪着光,那一刻他手搓出的不仅是高压电,更是改变未来的火花。
多年后,课本上的公式定理或许早已在记忆里褪色,那些反复誊抄的笔记也难免蒙尘,但是被闪电照亮的教室、触摸到闪电的自己和手执雷电之杖的老师,定会在时光里愈发清晰。
夏振东的“梦幻雷霆”课堂。
在喧嚣中守锚
“魔法老师”“神仙老师”是网友对夏振东的爱称,但他更想撕掉这些标签,回归“老师”的本真。
“网络是一个超级放大镜,在这里优点会被无限放大,我时常让周围人不要因为网络对我的物理课过于期待。”2021年,夏振东老师因“仙界物理课”走红网络,面对线上线下拉满的期待值,他深知自己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于是他悄悄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
在夏振东看来讲台才是最好的放大镜,能照见知识本身的光芒,亦能照见自己该走的路。褪下互联网的光环,夏振东扎根教育沃土,将“沉淀”化作生活主旋律。
无数个日日夜夜,为了实验再安全一点、效果再震撼一点、知识点再贴合一点,他总蹲在教室那个固定角落,把同一个实验翻来覆去做上十几次,指尖捏着的道具在一次次“灵光乍现”中完成从1.0到3.0的蜕变。渐渐地,他的实验库中积累了200多个实验,涵盖初中声学、光学、热学、电学、力学等,还包括高中甚至大学物理的知识。
后来,他受邀成为省级“国培计划”培训专家,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讲座数十场,为上万名骨干教师分享经验。为让更多孩子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他利用寒暑假走出课堂,在全国各地开展公益科普活动——从福建偏远山村到上海科技馆,这场跨越山海的“科学播种”已累计举办10余场,吸引超5000人参加。
夏振东参加长江流域研学旅游联盟活动。
在育分中育人
本想让孩子们在趣味里多记几个概念、多掌握一些知识,没承想那些课堂上融会贯通的学科知识、对于学生差异化的认同,让他们眼里的光比分数更亮堂。
“作为老师,我也有过成绩不那么理想的阶段,所以比旁人更能换位思考。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藏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那些看似‘跟不上’的孩子,若是让我站在他们的处境里,未必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夏振东说。
在他看来,学生本无“好差”之分,而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培养“完美的答题者”,而是唤醒每个孩子心里的光。有一次讲电学课时,班上那个常年跟不上进度的孩子,竟坐得笔直,听得格外专注。
下课铃刚响,他就攥着课本快步冲到讲台前,带着几分窘迫开口请教。夏振东敏锐地察觉到学生的局促,解答时格外耐心,细细梳理思路,反复确认他是否理解。
得到鼓励后,孩子渐渐有了底气,向老师请教的次数越来越多。变化就这样悄然发生:曾经在各学科学习中都找不到节奏的他,先是物理成绩有了明显起色,随后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其他科目也慢慢跟上了步伐。
当然,夏振东的课堂也有“翻车”的时候,但这些“失控瞬间”从不会被草草带过,反倒成了他开展“失败教育”的绝佳契机。在他的课堂里,最珍贵的从不是“永远正确”,而是“面对错误时的勇气”。
当学生从老师身上学会“再试一次”,他们收获的就不仅是物理公式,更是一种受益终身的生命韧性——这种“抗挫力”,远比试卷上的高分更能支撑一个人走过漫长的人生。(田亮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