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任博导,人尽其才就该打破条条框框

2025-08-16 06:38 阅读
中青评论

“95后”也能担纲博士生导师——近日,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官宣”一批2025年新师资,其中江佳凤、郭敬、洪峥怡三位青年学者引发广泛关注。“95后”、名校、博导,是三位学者吸引眼球的几个关键标签。

从公开履历来看,她们虽然年纪尚轻,但已称得上成就斐然:有的是国家公派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在《哲学研究》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篇;有的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7篇,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出版专著等……据悉,将这几位年轻学者纳入麾下时,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均许以“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岗位。

提到“博导”头衔,很多人都会有资深望重、年高德劭等惯常印象。特别是在讲究积淀的人文社科领域,资历深厚、著作等身几乎是“博导标配”。此次三位“95后”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论资排辈”的认知惯性。事实上,近些年,打破选人用人的条条框框,支持更多青年人才“挑大梁”的趋势,已在诸多学术科研领域产生显著影响。此前,华中科技大学“90后”博导胡玥、29岁的“染金发博导”孙俊等,都曾被广泛关注。

这也引发更多思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向学术前台,成为博导、学术和科研项目带头人,折射出怎样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方向?高水平学术人才年轻化,又会给学术创新带来哪些新的可能?如何确保相关评价机制科学合理,让高校的“破格晋升”举措经得起审视与检验?

正所谓“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在学术殿堂中,不能仅凭资历深浅论英雄,归根结底还是要拿扎实的学术成果说话。青年人才能产出高含金量的学术成果,展现出足够强大的科研硬实力,就是最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方式选拔高水平青年人才,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学术科研实效。青年时期是人才成长的“黄金期”,也是最容易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一个阶段。让人才各尽其能、各展所长,不会受制于“熬资历”的固有范式,才能使他们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探索,更好地提供创见、贡献力量。相应地,这一变革动向也有助于激荡学术科研的一池春水,改变一些学校、一些领域墨守成规的风气。

近些年,国家在为青年人才松绑、“不拘一格降人才”方面,推出了诸多举措。2016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就明确,要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抓紧培养造就青年英才。进一步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真正有本领、敢担当的青年人才“揭榜挂帅”,才能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时代更具应变能力和应对底气。

总之,年龄不该成为学术人才成长发展的隐形“天花板”,要实现人尽其才,就该打破各种机械的条条框框。当然,打破条条框框并非降低人才评价标准,而是要聚焦最核心、最本质的学术竞争力。坚守专业视角,确保评价机制设计规范科学,既不被表面的“资历光环”所蒙蔽,又拒绝盲目追求“年轻化结构”,才能确保人才评价体系公平公正。(任冠青)

打开APP阅读全文
用户点评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打开APP
    前往,阅读体验更佳
    取消
    ×
    问政江西小程序
    长按进入,阅读更多问政江西内容